「聚蚊成雷」的成語故事
西漢時期,吳楚七王叛亂之后,漢武帝采取種種限制諸侯的措施,官府的權力大過諸侯。他為了平衡諸侯王之間的關系,請他們在一塊喝酒作樂,席間奏幽微哀傷的樂曲,中山靖王劉勝哀傷地傾訴,希望不要聽信讒言,聚蚊成雷會使流言影響兄弟之間關系...
成語故事「眾志成城」形容什么意思
東周的第十二代天子周景王姬貴,在他在位的第二十一年(公元前524年)和二十三年(公元前522年)時,做了兩件不得民心的事情:一件是鑄大錢,一件是鑄大鐘。大錢就是幣值高的錢。景王試圖以鑄行大錢的方式來收繳民間的小錢。大鐘即編鐘。景王準備鑄造兩...
「甘棠之惠」的成語故事有哪些
周武王時期,大臣召伯奉武王之命巡行南方地區,廣施仁政,大大減輕了老百姓的負擔,由于政策遭到其他大臣的反對,紛紛攻擊與誣陷召伯。召伯為表忠心與清白,死在甘棠樹下。召伯死后,民眾懷念他,從此不再砍伐甘棠樹...
描寫「趔趔趄趄」的成語故事
賈寶玉從外邊回來,見襲人不在,晴雯也不在,要喝茶與洗澡,小紅立即上前獻殷勤。寶玉覺得奇怪,但沒有別的使喚的丫鬟只好將就。這時秋紋、碧痕兩個人共提著一桶水嘻嘻哈哈的說笑著進來,走路趔趔趄趄的,小紅只好知趣地走開...
比喻“望洋興嘆”的成語故事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黃河里有一位河神,人們叫他河伯。何伯站在黃河岸上。望著滾滾的浪濤由西而來,又奔騰跳躍向東流去,興奮地說;“黃河真大呀,世上沒有哪條河能和它相比。我就是最大的水神??!” 有人告訴他:“你的話不對,在黃河的東面有個地方叫北海...
「誓死不二」的成語故事和用法
春秋時期,晉國典獄官李離為人正直,秉公辦案,執法量刑均以律法為準繩,對高官與百姓一視同仁,做到有法必依,有罪必罰。他發現一起錯判死刑的冤案,認為自己有責任,讓下屬綁了自己去見晉文公。文公要放他,他則認為應該對律法誓死不二...
比喻“融融泄泄”的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鄭武公死后由大兒子寤生繼位成鄭莊公,他聽信母后的要求將京城封給弟弟共叔段。段仗著母后的寵信想起兵造反。鄭莊公派兵鎮壓,他恨母后武姜說到黃泉才能相見,后悔話說得太絕,命人挖地道去見母后,兩人心頭都融融泄泄...
「慢條斯理」成語故事是什么年代的
從前放牛娃王冕天性聰明,善于畫荷花,畫出的荷花就像剛從水里摘下貼在紙上一樣。他不求官也不結交朋友,終日在家讀書作畫。官府請他畫幾幅荷花送給上司,他推辭不掉畫了幾張。知縣驚嘆他的才華就親自去拜訪他,他慢條斯理地出門迎接...
成語故事:三余讀書
東漢末年,漢獻帝的侍講官董遇很有學問,被稱為“儒宗”,很多書生想拜董遇為師,跟他研究學問,董遇不肯收徒,認為書本是最好的老師。“讀書百遍,其義自現”,書生說沒有時間,董遇教他們利用冬天、夜晚及陰雨天這三余時間讀書...
關于“如獲石田”的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魯國與齊國發生了戰爭,魯哀公請吳王夫差出兵支援,越王勾踐獲悉立即到吳國朝拜,送來許多禮物。伍子胥完全明白越王的用心,就向吳王勸諫不能出兵,打敗了齊國也只是如獲石田,越國才是吳國的心腹之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