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輒得咎”成語故事
“動輒得咎”的成語故事:
成語“動輒得咎”詞條資料:
成語出處:唐 韓愈《進學解》:“公不見信于人,私不見助于友,跋前躓后,動輒得咎?!闭怨娉烧Z網:gyjslw.com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繁體成語:動輒得咎
成語用法:動輒得咎偏正式;作謂語、定語;指做事往往獲罪。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成語解釋:動不動就受到指摘或責難。輒:就;總是;咎:責備。
成語簡拼:DZDJ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
近義詞:跋前躓后
錯字糾正:輒不能寫作“轍”。
造句:小廝因動輒得咎,只得說道:“請問主人:前引也不好,后隨也不好,并行也不好,究竟怎樣才好呢?”(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七十八回)
成語讀音:dòng zhé dé jiù
成語注音:ㄉㄨㄥˋ ㄓㄜˊ ㄉㄜˊ ㄐ一ㄡˋ
英文翻譯:be frequently taken to task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讀音糾正:輒,不能讀作“chē”。
反義詞:八面圓通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