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fdhpj"></form>

        成語“明察秋毫”的故事

        2024年11月05日成語故事56

        “明察秋毫”的成語故事:

          齊桓公小白、晉文公重耳曾在春秋時先后稱霸,統領諸侯,是霸主中的代表。幾百年后,戰國時的齊宣王田辟強也想稱霸,因此他向孟子請教。齊宣王對孟子說:“您能把有關齊桓公、晉文公的事跡講給我聽聽嗎?”孟子答道:“對不起,我們孔夫子的門徒向來不講霸主的事。我們只講王道,用道德的力量來統一天下。”齊宣王問道:“那要有怎樣的道德才能統一天下呢?”孟子說:“我聽說,有一次新鐘鑄成,準備殺牛祭鐘,您看見好好一頭牛,無罪而被殺,心中感到不忍。憑您這種好心,就可以行王道,施仁政,統一天下。問題不在于您能不能,而在于您干不干罷了!比方有人說:‘我的力氣能舉重三千斤,但舉不起一根羽毛;眼力能看清秋天鳥獸毫毛那樣細微的東西,卻看不見滿車的木柴。’您相信這種話嗎?”齊宣王說:“當然不相信!”孟子緊接著說:“是呀,不能相信。如今您的好心能用來對待動物,卻不能用來愛護老百姓,這也同樣難于叫人相信。老百姓之所以不能夠安居樂業,是您根本不去關心的緣故。顯然,這都是干與不干的問題,而不是能與不能的問題。您問能不能行王道、統一天下,問題也是如此,是不去干,而不是不能干!”

        成語“明察秋毫”詞條資料:

        成語謎語:顯微鏡
        反義詞:不見輿薪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造句: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清 沈復《浮生六記 閑情記趣》)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成語注音:ㄇ一ㄥˊ ㄔㄚˊ ㄑ一ㄡ ㄏㄠˊ
        成語出處:戰國 鄒 孟軻《孟子 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其他翻譯:<德>tief in die Dinge eindringen kǒnnen <scharfsichtig sein><法>percevoir les moindres détail <perspicace>
        近義詞:洞若觀火、明查暗訪
        成語結構:動賓式成語
        成語簡拼:MCQH
        俄文翻譯:острое зрение
        日文翻譯:細(こま)かいところまで明察する
        英文翻譯:discover the minutest detail in everything
        成語解釋:明:明晰;察:看;觀察;秋毫:秋天鳥獸身上新長出的細毛;比喻極細微的事物、現象。目光犀利;能敏銳地看清極細小微末的東西。形容人能洞察事理;不受欺蒙。
        成語用法:明察秋毫動賓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感情色彩:褒義成語
        錯字糾正:察,不能寫作“查”。毫,不能寫作“豪”。
        成語辨析:明察秋毫與“洞若觀火”有別:明察秋毫強調觀察事物精細;“洞若觀火”強調觀察事物透徹、深遠。
        成語讀音:míng chá qiū háo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http://www.5dyx.cn/post/293434.html

        久久久久久久无码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