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以天下為己任”
“以天下為己任”的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孔子在魯國政壇受到排擠,只好帶領弟子周游列國,在衛國也沒得到衛靈公的重視,他努力推銷他的仁政,得不到當權者的認同,只好再次啟程,在去匡城的途中感慨自己以天下為己任,到了花甲之年還在奔波,沒有一個安身之所每以天下為己任中的為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當作”。
出自《宋名臣言行錄》中《范仲淹有志于天下》中:范仲淹二歲而孤,家貧無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為己任,發憤苦讀,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
白話譯文:范仲淹兩歲時失去父親,家里生活貧困沒有依靠。他從小就有遠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國家大事作為自己應盡的責任。他發奮讀書,有時晚上感到昏沉疲倦,就用涼水洗臉。
擴展資料
范仲淹幼年喪父,母親改嫁長山朱氏,遂更名朱說。大中祥符八年,范仲淹苦讀及第,授廣德軍司理參軍,迎母歸養,改回本名,后歷任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等職,因秉公直言屢遭貶斥。
康定元年,與韓琦共同擔任陜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針,鞏固西北邊防。慶歷三年,出任參知政事,上疏《答手詔條陳十事》,提出十項改革措施。
慶歷五年,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貶出京,歷任邠州、鄧州、杭州、青州知州?;实v四年,改知潁州,范仲淹扶疾上任,行至徐州,與世長辭,享年六十四歲,謚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范仲淹有志于天下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以天下事為己任的事例
1、屈原的強國夢
戰國時代,秦齊楚燕韓趙魏秦,連年伐戰。 那時的屈原,正當青年,為楚環王的左徒官。他見百姓受到戰爭災難,十分痛心。屈原立志報國為民,勸懷王任用賢能,愛護百姓,很得懷王的信任。
首先就是獎勵農耕和征戰,這是國家最基本的兩個方面。屈原看出了只有提高了生產力和士兵的積極性,楚國才能迅速強大;在任用人才方面,屈原“尚才”、“尚賢”、“尚能”,只有國家的政治集團的組成是強大精干的,那么楚國國政就能處理得井井有條;
在體察民情方面,屈原認為國君應該設置一個方式門用來聽取民眾的聲音,貼近民生。其實還有朝中朋黨的問題,屈原也做了相應的改革規定。
2、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霍去病是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他是武帝衛皇后的姐姐少兒和霍仲儒的非婚生子,其舅父衛青是抗擊匈奴的名將。漢朝的大將軍。元朔六年(前123),年僅18歲的霍去病以校尉的身份,跟隨衛青出征。他率領800騎兵長途奔,斬獲匈奴2000余人,戰功冠于全軍,被漢武帝封為冠軍侯。
在元狩二年(前121),元狩四年(前119)與匈奴軍的戰斗中,霍去病顯露出杰出的軍事才能,共斬俘匈奴10萬余人。漢武帝很喜歡這個名將,曾下令給他建造府第,但霍去病卻拒絕了。他說:“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這句洋溢著愛國激情的名言,世世代代激勵著后人。
元狩六年(前117),年僅24歲的霍去病猝然去世。武帝十分痛惜,在自己將來的陵墓茂陵旁邊為他修建了一座狀如祁連山的墳墓,用以表彰他抗擊匈奴的卓著功績。
3、郭子儀和李光弼團結為國
郭子儀和李光弼都是唐朝時的大將。當時,兩人因為平時的一些誤會,感情很不好。平時即使同桌吃飯,互相都懶得瞧上一眼,更別提說話了。后來安祿山造反,皇帝命令郭子儀做朔方(今寧夏一帶)節度使,李光弼成為他的部下。當時的節度使大致相當于戰區司令長官兼行政長官,力極大。
李光弼這時有些擔心,怕郭子儀公報私仇,借故殺他,他甚至想偷偷逃走。哪知郭子儀反向皇帝極力舉薦他,結果皇帝就任命李光弼為河東節度使,同時,郭子儀還將自己部下的一萬精兵分給了他,讓他帶兵東征。
郭子儀此舉,讓李光弼產生了更大的誤會,心想郭子儀這次一定不會放過他了。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以天下為己任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把普天之下黎民百姓的事當做是自己的責任,或把國家的興衰治亂作為自己的責任。
出自:元代脫脫《宋史·范仲淹傳》
原文:仲淹以天下為己任,裁削幸濫,考覆官吏,日夜謀慮興致太平。
譯文:范仲淹國家的興衰治亂作為自己的責任,裁撤那些依靠幸而被濫授官職的人,考查審察官吏的政績,日日夜夜都在謀慮怎樣做才能使天下太平。
擴展資料:
“以天下為己任”代表人物——文天祥
元末,文天祥被俘,押解到刑場。監斬官問:“丞相還有甚么話要說?回奏還能免死?!蔽奶煜楹鹊溃骸八谰退溃€有甚么可說的?”他問監斬官:“哪邊是南方?”
有人給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說:“我的事情完結了,心中無愧了!”于是引頸就刑,從容就義。
死后在他的帶中發現一首詩:“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圣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后,庶幾無愧。”(意思是:孔子說殺身成仁,孟子說舍生取義。只有義盡,才能仁至。讀了古代圣賢的書,做什么用呢?從今以后,我覺得沒有什么可以慚愧的了)。
文天祥死時年僅四十七歲。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以天下為己任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以天下為已任的意思
以天下為己任 發音 yǐ tiān xià wéi jǐ rèn 解釋 把國家的興衰治亂作為自己的責任。 出處 《南史·孔休源傳》:“休源風范強正,明練政體,常以天下為己任?!?示例 經過這樣磨煉成長起來的青年,才會有~的抱負。 ★《人民日報》1965.6.1
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士當以天下為己任出自哪里
“士當以天下為己任”這句話出自《論語》這部著作?! ≡洌骸 ≌撜Z 《論語 泰伯》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翻譯: 一個有志之士,(其志向和意志)必須弘大剛強,因為他擔負的責任很重并且達成目標的道路很長遠.把仁義當做自己的擔負,還不算不重嗎?這個擔子必須一直承擔下去,到死才可以放下,還不算不遠嗎?
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以天下為己任的人名人故事
1、范仲淹
范仲淹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
慶歷三年(1043),仁宗任用范仲淹為參知政事(副宰相)。這年9月,他奉詔條上十事,即“明黜陟”、“抑僥幸”、“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桑農”、“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意欲改革時弊、考核官吏、裁減閑冗。
但他提出的所謂“新政”,前后只一年時間,便因貴族官僚的攻擊和反對而告失敗。慶歷四年,范仲淹出任陜西河東宣撫使,翌年初又被罷。滕子京中進士后也曾任京官多年,后因被人誣告,于仁宗慶歷四年貶為岳州(岳陽縣)知州。
1046年,滕子京重修建于唐初的岳陽樓,并加以擴建,把唐宋人詠岳陽樓的詩賦刻在石上,嵌于樓壁。范仲淹于這年9月15日“作文以記之”。
盡管他們當時或被謫貶,或被罷官,但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是指出自己的更高抱負:“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正是這樣的思想境界,《岳陽樓記》成了世世代代的名篇。
2、陸游
陸游生逢北宋滅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家庭愛國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時,參加禮部考試,因受秦檜排斥而仕途不暢。
宋孝宗即位后,賜進士出身,歷任福州寧德縣主簿、敕令所刪定官、隆興府通判等職,因堅持抗金,屢遭主和派排斥。
乾道七年(1171年),應四川宣撫使王炎之邀,投身軍旅,任職于南鄭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陸游奉詔入蜀,與范成大相知。
宋光宗繼位后,升為禮部郎中兼實錄院檢討官,不久即因“嘲詠風月”罷官歸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寧宗詔陸游入京,主持編修孝宗、光宗《兩朝實錄》和《三朝史》,官至寶章閣待制。書成后,陸游長期蟄居山陰,嘉定二年(1210年)與世長辭,留絕筆《示兒》。
3、屈原
屈原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于楚懷王時期。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出身貴族,又明于治亂,嫻于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
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以天下為己任”誰的名言
“士當以天下為己任”這句話出自《論語》這部著作。原句:論語 《論語 泰伯》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成語“以天下為己任”擴展: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成語簡拼:YTXWJR
成語字數:六字成語
成語解釋:把國家的興衰治亂作為自己的責任。
成語結構:復雜式成語
成語注音:一ˇ ㄊ一ㄢ ㄒ一ㄚˋ ㄨㄟˊ ㄐ一ˇ ㄖㄣˋ
成語出處:《南史 孔休源傳》:“休源風范強正,明練政體,常以天下為己任。” 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造句:經過這樣磨煉成長起來的青年,才會有以天下為己任的抱負?!度嗣袢請蟆?965.6.1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讀音:yǐ tiān xià wéi jǐ rèn
成語用法:以天下為己任作謂語、定語、賓語;用于處世。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