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須有」的成語故事和用法
“莫須有”的成語故事:
南宋時期,岳飛率領岳家軍英勇抗擊金軍的侵略,所向披靡。金軍聞風喪膽,指使投誠的秦檜回南宋朝廷,離間岳飛君臣的關系。岳飛父子等被秦檜誣陷治罪,韓世忠心中不平,責問秦檜。秦檜說:“飛子云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莫須有是成語嗎?典故是什么?
詞 目 莫須有 發 音 mò xū yǒu 釋 義 原意是也許有吧。后指憑空捏造。 出 處 《宋史·岳飛傳》:“飛子云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 故事:紹興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8日),趙構秦檜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將岳飛父子和張憲誣害,岳飛寧死不屈,臨邢前揮筆寫下 “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個大字。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駛駢在抗金戰場上的主帥岳飛,就這樣被秦檜一伙奸臣奪去了年青而寶貴的生命。壽年僅三十九歲。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莫須有的罪名是什么意思?
莫須有的罪名就是指憑空捏造的,根本不存在的罪名。莫須有。形容無中生有 ,羅織罪名。語出《宋史·岳飛傳》:“獄之將上也,韓世忠不平,詣檜詰其實。檜曰:‘飛子云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世忠曰:‘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后用以表示憑空誣陷。清孔尚任《桃花扇·辭院》:“這也是莫須有之事,況阮老先生罷閑之人,國家大事也不可亂講?!北緝热輥碜怨娉烧Z網:gyjslw.com
岳飛案中“莫須有”含義是什么?
岳飛一案中“莫須有”罪名之典故,幾乎也可以說是家喻戶曉,老小皆知。但是人們清楚其準確含義嗎?人們懷疑過它的真實性嗎?現在告訴你,這故事中有幾個關鍵問題存在不解之謎,你會感到驚訝嗎?不信的話,請讀下文。
《宋史·岳飛傳》載,當岳飛一案以謀反罪判定上報之際,大將韓世忠聽說岳飛父子入獄蒙冤,且被判死罪,心中很是不平,鼓起勇氣來到相府質問秦檜。秦檜回答:“飛子云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表n世忠憤憤地說;“‘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上述故事對于關心這段歷史的人們來說也早已耳熟能詳,其“莫須有”三字也逐漸成為冤獄的代名詞,如世稱岳飛冤獄為“三字獄”。然而仔細推敲,秦檜的這句話實在有些不合邏輯?!澳氂小睔v來被解釋為“恐怕有”、“或許有”之類的“兩可之詞”,那么,秦檜的話應這樣翻譯:“岳飛兒子岳云給張憲的那封書信(指奸臣所誣岳云有封要求張憲幫助岳飛奪回兵的信)雖不確實,但這事情或許有。”秦檜這樣回答質問,給人的印象就是說岳飛的罪名“也許有”,也許沒有,他不清楚。從秦檜要殺害岳飛的立場出發,他可能說出這種模陵兩可的話嗎?不管秦檜是此案的元兇,還是幫兇,其要害死岳飛的目的是一樣的,那就至少應該以肯定的語氣回答韓世忠的質問。所以這段話,令人頗生疑問。
清代學者俞正燮《癸巳存稿·岳武穆獄論》中認為,秦檜的那句話應如此斷句:“其事體莫,須有。”這里的“莫”相當予后世流行的語末助詞“嘛”,從語音上看,莫、嘛也是同音,它是考慮問題時的一種語句拖音,似乎含詢問之意,實際上只是沒有含義的語氣詞。而“須”字的用法,宋人常用作轉折連詞,相當于“卻”,如朱敦儒《水調歌頭》中“中秋一輪月,只和舊青冥,都緣人意,須道今夕別般明?!彼裕司涞姆g應該是:“這件事情嘛,卻是有的?!笔且粋€完全的肯定句式。同時,宋代也頗流行這種句式的使用,如王明清《揮麈后錄》中,就有“當時議法論罪莫,須是宰相否”和“此事莫,皆不虛否”等句。總之,上至《左傳》、《論語》,下到宋人的說話習慣,都有這種結構的句子。俞正燮還指出,當韓世忠質問秦檜時,秦檜的態度依然非常驕橫,反詰世忠道:“其事體莫……”略加遲疑而審度之,然后自決言:“須有”。在拿不出證據的情況下,依然判定有罪。韓世忠不服,故橫截其語,牽連為一句,說“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以詆秦檜之妄。
俞氏在斷秦檜后面那句話時,在通釋其“莫”字為語末助詞“嘛”時,可謂不無道理。但在解釋韓世忠那句反問時,就顯得不太令人信服了。因為如果將“莫”作為前一句末的語氣助詞的話,它只是一個拖音,并無含義,如何能將其橫截到后句中來呢?
現代有學者認為,宋人口語中多用“莫”字作“當”字解,如宋徽宗曾說:“北事之起,他人皆誤我,獨太師(指蔡京)首尾道不是,今至此莫須問他否?”(《鐵圍山叢談》卷二)蘇軾給文同的信中,也載“惟謹擇醫藥,痛加調練,莫須燃艾否”的話??梢姟澳殹倍诌B用。是宋人的習慣,意即“當須”如何。這樣的話,“莫須有”三字應理解為“當須有”?!捌涫麦w當須有”是一個肯定句式,意為“這事情應當是有的”。此句話從秦檜口出吐出,其中也包含一定的強詞奪理的味道在內,所以韓世忠才有后面的反駁。
也有學者以為,宋時“莫須”兩字常連用,如《金佗粹編》卷二載高宗手詔:“據事勢,莫須重兵持守,輕兵擇利”。其“莫”有“豈不”之意。再如《永樂大典》卷一九七三五載宋哲宗主張恢復保甲軍訓,說“府界莫可先行”。《宋史·兵志》載同一語,作“府界豈不可先行”。所以,“莫須有”即“豈不須有”,意為“難道不應該有嗎”,是一種以反問為形式的肯定語句。
然而,“莫須”在宋人口語或文章中確有“或許”、“大抵”的解釋。如《三朝北盟會編》卷一三載:“兼前番臨時曾言夏稅秋賦。如碎雜豆油之類。如何搬運?設若本朝委曲從之,莫須折當,元帥與郎君皆言甚好。”《朱子語類》卷七三載:“占法則莫須是見豚魚則吉,如鳥占之意象?!贝送?,“莫須”也有解釋“莫非”、“可”的,表疑問語氣。如《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六五有云:“館使、侍讀莫須與他商量了?”《三朝北盟會編》卷一六二記:“不知本朝所須底事,莫須應副得么?”這樣,“莫須有”可作“當須有”、“豈不須有”、“或許有”、“莫非有”等多種解釋,哪一種才是秦檜的本意呢?
有學者通過有關的史料考證分析,認為“莫須有”之說不是歷史事實,而是無名氏《野史》編造出來的,后人失于考證,以假為真,輾轉錄,才使之成為“歷史典故”。首先,一些重要宋代史籍中不載有這件事情,如史學家李燾,他與岳飛、秦檜、韓世忠是同時代人,經歷過靖康之難、紹興和議等重大事件,一生著述弘富,其《續資治通鑒長編》取材廣博,考訂精核,但在他所有著述中卻只字不提有關“莫須有”之事。其子李也有文名,他的史著中同樣不取此事。徐夢莘的《三朝北盟會編》和王明清的《揮麈錄》也都沒有相關記錄,后者所記秦檜之事不下二三十條,卻沒有一處涉及“莫須有”。
其次,宋人記載此事的史籍有十余種,其中絕大多數在行文上都可以明顯地看出是互相輾轉錄的,有的稍作增刪,有的干脆一字不動,也有脫字或訛字的。如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記載了此事。正文下自注,曾查閱過《王俊首狀大理寺案款》、《刑部大理寺狀》等資料,惟有呂中的《大事記》載有此事。在眾多有關史籍中,只有熊克的《中興小記》明確注明其材料出自《野史》,至于《野史》的作者是誰?其故事從哪里得來?就沒人知曉了。所以其他記載此事的史籍,如《名臣琬琰集》、《宋宰輔編年錄》、《皇宋中興紀事本末》及《宋史·岳飛傳》等,可以說都幾乎輾轉于《中興小記》,難怪后來引用這條史料時,竟是這樣驚人地雷同。
岳飛被害后,高宗、秦檜力主議和,抗戰派官員遭到打壓,許多人同情抗戰派,又不能公開宣傳,只能私下通過著述立說,抒發對朝中政治斗爭的看法。估計《野史》的作者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中,得之于傳聞,撰寫出這一段有關“莫須有”的對答。岳珂《金佗粹編》中也有幾處記載了這一故事,他在岳飛死后七十余年才編此書,為了給祖父增添光彩,尋訪有關的遺軼之文,看到“莫須有”一事,能增加對秦檜之流的斥責力度,自然收容入書,而無須考辨真偽,這是很正常的事。
綜上所述,秦檜所說的“莫須有”三字到底是什么含義,乃至歷史上秦檜說沒說過“莫須有”這句話,都需要重新探索一下了。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千古奇冤——“莫須有”是怎么回事?
抗金名將岳飛足智多謀,英勇善戰,立下了許多戰功,他率領的軍隊被稱為“岳家軍”。岳家軍紀律嚴明,“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他們作戰勇敢,金兵非常害怕,不得不發出“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哀嘆。
1140年,金的大將兀術帶領主力騎兵南下,岳飛帶兵從襄陽進駐郾城。兩軍在郾城展開激戰。岳飛指揮部隊,把金軍打得人仰馬翻,大敗而逃。金兀術懊喪地說:“戰勝的希望沒有了!”岳飛乘勝前進,他鼓勵將士說:“直搗黃龍府,與諸君痛飲耳!”被金兵占領的北宋國都汴梁也指日可下。
但是,貪圖享樂、昏庸無能的趙構在秦檜的唆使下,發出命令,要岳飛從前線撤兵,并接連發出12道催促退兵的緊急金牌,強令岳飛撤軍。
岳飛撤軍以后,金兀術自然十分高興,但他并沒有徹底解除后顧之憂,怕岳飛再被起用,便派使者送密信給秦檜說:“你天天向我們求和,但是留著岳飛,我們不放心。一定得想法子把他除掉?!鼻貦u接到金兀術密信后,就派他的心腹爪牙出面,羅織岳飛的罪狀,誣陷岳飛謀反,不久就叫他的另一個爪牙張俊把岳飛父子投進監獄。用酷刑逼岳飛承認,要他寫供詞,岳飛在紙上寫下了光明磊落的八個大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昏聵無能的宋高宗趙構聽從秦檜一伙的擺布,把岳飛交由大理院審理,但審來審去,除了岳飛忠貞鐵骨,盡忠報國,怎么也審不出岳飛一丁點兒“謀反”的罪證來。
這一件事非同小可,整個朝廷上下一片嘩然,很多官員都知道岳飛冤枉,老將韓世忠忍不住親自去找秦檜責問:憑什么說岳飛謀反,到底有什么證據?秦檜理屈詞窮,無言以對,于是就含糊其辭地說:雖證據不明,但謀反的事件“莫須有”(“也許有”的意思)。秦檜終于在1142年1月27日秘密把岳飛殺害了。
岳飛被害后,秦檜與金人簽訂的賣國求榮和議“紹興和議”得逞,南宋向金稱臣,年年納金,歲歲貢銀,趙構當了金人的“兒皇帝”。秦檜勢一身,在南宋共當了19年宰相,于1155年死去,遭到后人的萬世唾罵。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成語“莫須有”,誰能幫我理解下是啥意思…
字面的意思是“難道沒有嗎” 麻煩,謝謝!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莫須有罪名是什么罪?
“莫須有”典故出自《宋史·岳飛傳》:“獄之將上也,韓世忠不 平,詣檜,詰其實。檜曰:‘飛子云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乐以唬骸氂腥趾我苑煜拢俊?。成語“莫須有”的解釋為恐怕有;也許有。形容無中生有,羅織罪名。 也有人解釋為“沒有”的意思。這些解釋如果放在整個對話情景中和對話雙方的身份時,這些解釋的確有點勉強。因為秦檜是當朝宰相,韓世忠是元帥。岳飛下獄后,韓世忠為岳飛鳴不平,就問宰相秦檜,秦檜回答“岳飛兒子岳云給張憲的造反信,雖然找不到了,可是其事體莫須有”。韓世忠說:“‘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如果把“莫須有”解釋為“沒有”、“不一定有”、“也許有”、“恐怕有”,根本就解釋不通,秦檜以他的學識和地位,不可能對韓世忠的質問回答得這么含糊。關于這個問題后來許多學者對這個“莫須有”進行考證。 徐乾學在《資治通鑒后編》一里,表示“莫須有”三字是弄錯了,該是“必須有”;畢沅在《資治通鑒考異》里,用《中興記事本末》的旁證,認為也該是“必須有”。 清朝大學者俞正燮有鑒于此,他在《癸巳存稿》里,認為“莫須有”三字還是該從字面解釋,認為該標點做“莫,須有”?!澳北硎厩貦u的遲疑,“須有”表示一定有。“世忠截其語而合之,以詆檜之妄?!庇嵴七@種解釋也有一定的道理。 臺灣學者李傲通過對宋朝書籍中的考證,得出“莫須”是宋朝的口語,是“難道沒有”的意思。在宋朝人的書里,《建炎以來系年要錄》里有“莫須召二三大將來”的話;《曲淆舊聞》里有“莫須待介甫參告否”的話;《鐵圍山叢談》里有“莫須問他否”的話;《寶真齋法書贊》里有“莫須與他明辯”的話;《分類夷堅志》里有“莫須謝尚書否”的話;《思陵錄》里有“莫須批出”的話;《后村大全集》里有“莫須有人”的話?!瓘囊陨纤纬瘯校?“莫須”的語義,的確是“難道不”或“難道沒”的意思?!澳氂小比齻€字,原來是“難道沒有嗎?,有”的意思。與 “宋史”原文:“獄之將上也,韓世忠不平,詣檜,詰其實。檜曰:‘飛子云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其事體莫須有”就是這樣的“岳飛的罪名,難道沒有嗎?有!”的傲慢語氣。這種語氣,才正是當時針鋒相對的對話,符合秦檜的特點。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莫須有”是什么意思
意思:也許有。形容無中生有,羅織罪名。
讀音:mò xū yǒu
出自:《宋史·岳飛傳》:“獄之將上也,韓世忠不平,詣檜詰其實。檜曰:‘飛子云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乐以唬骸氂腥趾我苑煜??’”后用以表示憑空誣陷。
引用:清孔尚任《桃花扇·辭院》:“這也是莫須有之事,況阮老先生罷閑之人,國家大事也不可亂講。”?
語法:緊縮式;作謂語、補語、定語。
擴展資料
典故:
紹興和議之后,秦檜唆使其同黨萬俟卨向宋高宗呈上一道捏造岳飛抗金時擁兵不救、放棄陣地等許多“罪名”的奏折。此后秦檜再收買張俊、王貴、王俊去誣告岳飛兒子岳云曾寫信給張憲,欲與之共同發動兵變。
紹興十一年九月,張憲被捕入獄;十月岳飛、岳云兩父子也被騙入獄。已經辭官在家、明哲保身的老將韓世忠忍不住,去問秦檜岳飛何罪,秦檜含糊地回答:“飛子云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韓世忠氣憤地說:“‘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是年十二月,高宗賜死了岳飛。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莫須有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莫須有的罪名是什么意思?
莫須有的罪名就是指憑空捏造的,根本不存在的罪名。莫須有。形容無中生有 ,羅織罪名。語出《宋史·岳飛傳》:“獄之將上也,韓世忠不平,詣檜詰其實。檜曰:‘飛子云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世忠曰:‘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后用以表示憑空誣陷。清孔尚任《桃花扇·辭院》:“這也是莫須有之事,況阮老先生罷閑之人,國家大事也不可亂講?!北緝热輥碜怨娉烧Z網:gyjslw.com
莫須有的來歷
來歷:? ? ? ?紹興和議之后,秦檜唆使其同黨萬俟卨向宋高宗呈上一道捏造岳飛抗金時擁兵不救、放棄陣地等許多“罪名”的奏折。此后秦檜再收買張俊、王貴、王俊去誣告岳飛兒子岳云曾寫信給張憲,欲與之共同發動兵變。? ? ? ?紹興十一年九月,張憲被捕入獄;十月岳飛、岳云兩父子也被騙入獄。已經辭官在家、明哲保身的老將韓世忠忍不住,去問秦檜岳飛何罪,秦檜蠻橫地回答:“飛子云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韓世忠氣憤地說:“‘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是年十二月,高宗賜死了岳飛。在《宋史·岳飛傳》里面有如下文字:獄之將上也,韓世忠不平,詣檜詰其實。檜曰:“飛子云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笔乐以唬骸澳氂腥趾我苑煜拢俊蹦氂?。也許有。形容無中生有,羅織罪名。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莫須有的意思
莫須有的意思是也許有,形容無中生有。
莫須有的意思是也許有,和或許有,這是主流的看法,《辭源》持此觀點?;蛟S有,有一種推測的成分,含糊其辭,對一位元帥級的高官采取這樣不負責任的態度。
紹興十一年九月,張憲被捕入獄,十月岳飛、岳云兩父子也被騙入獄。已經辭官在家、明哲保身的老將韓世忠忍不住,去問秦檜岳飛何罪。
秦檜含糊地回答:飛子云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韓世忠氣憤地說: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是年十二月,高宗賜死了岳飛。
擴展資料:
紹興十一年,金國在無力攻滅南宋的情況下,準備重新與宋議和。宋廷乘機開始打壓手握重兵的將領,尤其是堅決主張抗金的岳飛、韓世忠二人。
完顏兀術在給秦檜的書信中說必殺岳飛,而后和可成。秦檜就此污蔑岳飛謀反,將其下獄。而被入獄的岳飛面對這莫須有的罪名是怎么都不承認。
但是當時的高宗在秦檜的誘導下一心認為岳飛有謀反的行為,對于岳飛的說辭是一概不理,就連朝中大臣想為其求情也都被高宗一一處決,面對此,朝中再無一人敢為其求情。
就算大家心里都明白岳飛是被冤枉的,迫于高宗的壓力都不敢作聲。也知道,這不過是高宗想要借此除掉岳飛的借口。
可一直為了宋而戰的岳飛怎么會承認這強加上來的罪名呢,面對此,當時在獄中的獄卒就對岳飛說了句話,作為皇帝的臣子,能得到皇帝的信任是最重要的。
但是現在的情況是高宗不再信任你,不管你現在是否謀反,面對此情況,你逃出去了就肯定會謀反。岳飛聽后,就明白了,作為對高宗的威脅,這只是高宗想要自己死的一種借口。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莫須有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成語“莫須有”擴展:
英文翻譯:unwarranted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造句:魯迅《書信集·致許壽裳》:“看來許之罪其實是‘莫須有’的,大約有人欲得而甘心,故有此辣手?!?br>成語讀音:mò xū yǒu
成語注音:ㄇㄛˋ ㄒㄨ 一ㄡˇ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成語出處:《宋史 岳飛傳》:“飛子云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北緝热輥碜怨娉烧Z網:gyjslw.com
成語用法:莫須有緊縮式;作謂語、補語、定語;指憑空捏造誣陷。
成語謎語:一抹斜紅不肯無
其他翻譯:<德>unberechtigt
反義詞:確鑿無疑
成語字數:三字成語
繁體成語:莫須有
日文翻譯:でっちあげ,根(ね)も葉(は)もない,いわれのない,ありもしない
成語解釋:原意是也許有吧。后指憑空捏造。
近義詞:憑空捏造
感情色彩:貶義成語
俄文翻譯:необосновáнный <мнимый>
成語簡拼:MXY
成語結構:緊縮式成語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