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fdhpj"></form>

        第三個字是“賤”字的成語「貴少賤老」

        2025年04月14日成語大全18

        本頁導讀:此網頁介紹成語“貴少賤老”的拓展閱讀資料,主要內容包括成語的詞條資料以及擴展資料:貴開頭的四字詞是什么?、貴開頭的四字成語、少有什么成語、李敖都對不上來的對聯“弟子三千,百貴?!?00分請大家參與、表示很年老的詞語、賤與俗之風盛行、貴少賤老kgup什么?等

        目錄索引:
        1:成語“貴少賤老”的詞條資料
        2:貴開頭的四字詞是什么?
        3:貴開頭的四字成語
        4:少有什么成語
        5:李敖都對不上來的對聯“弟子三千,百貴?!?00分請大家參與
        6:表示很年老的詞語
        7:賤與俗之風盛行
        8:貴少賤老kgup什么?

        成語“貴少賤老”的詞條資料

        成語繁體:貴少賤老
        成語讀音:guì shǎo jiàn lǎo
        成語簡拼:GSJL
        成語注音:ㄍㄨㄟˋ ㄕㄠˇ ㄐ一ㄢˋ ㄌㄠˇ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聯合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貴壯賤老、貴壯賤弱
        成語出處:《史記·匈奴列傳》:“壯者食肥美,老者食其馀。貴壯健,賤老弱。”本內容來自www.5dyx.cn
        成語解釋:見“貴壯賤老”。
        成語用法:貴少賤老作謂語、定語;指對待老年與青年的態度。
        成語造句:“烏桓、鮮卑即古所謂東胡也”裴松之注引晉·王沈《魏書》:“烏丸者,東胡也……貴少賤老,其性悍驁?!薄度龂尽の褐尽趸铬r卑東夷傳》

        成語“貴少賤老”的擴展資料

        1. 貴開頭的四字詞是什么?
        貴不可言 貴不期驕 貴不召驕 貴耳賤目 貴而賤目 貴古賤今 貴冠履輕頭足 貴賤高下 貴極人臣 貴賤無常 貴賤無二 貴人多忘事 貴人多忘 貴人賤己 貴人善忘 貴少賤老 貴遠鄙近 膏腴貴游 貴陰賤璧 貴遠賤近 貴壯賤老 貴壯賤弱 貴在知心內容來自公益成語:www.5dyx.cn
        2. 貴開頭的四字成語
        貴不召驕、
        貴在知心、
        貴壯賤老、
        貴壯賤弱、
        貴陰賤璧、
        貴遠鄙近、
        貴極人臣、
        貴耳賤目、
        貴遠賤近、
        貴無常尊、
        貴不可言、
        貴而賤目、
        貴人多忘、
        貴不期驕、
        貴賤無二、
        貴少賤老、
        貴賤高下、
        貴德賤兵、公益成語網:www.5dyx.cn
        3. 少有什么成語
        【傲慢少禮】態度傲慢,對人不講禮節。
        【安老懷少】安:安頓;懷:關懷。尊重老人,使其安逸;關懷年輕人,使其信服。
        【必不可少】絕對需要,指不達到某種目的就不能做成某種事情。
        【百不為多,一不為少】指難得的好人或好東西。
        【弊多利少】指弊端超過有利。
        【不可缺少】必不可少的。
        【不少概見】概:梗概,大略。所能見到的只是一個梗概。指很難真正見到。
        【長安少年】舊指都城里豪奢輕狂的貴家子弟。
        【抽多補少,抽肥補瘦】抽:提?。谎a:補助。指提取多馀的補益不足的。
        【辭多受少】辭:推辭掉。受:接受。推辭不受的多而接受的少。
        【慘礉少恩】慘:嚴酷;礉:核實,引申為苛刻;恩:恩情。形容用法嚴酷苛刻。
        【慘綠少年】宋錢易《南部新書》己、宋宋讜《唐語林·識鑒》、宋孔平仲《續世說·賢緩》均載有此事。本指穿淡綠衣衫的少年。后稱風度翩翩的青年男子為“慘綠少年”,本此。
        【慘綠少年】慘綠:淺綠,指服色。原指穿淺綠衣服的少年。后指講究裝飾的青年男子。
        【詞少理暢】詞:言詞;暢:通行無阻。雖然言辭不多,但說理暢達。
        【齒少氣銳】見“齒少心銳”。
        【齒少氣銳】指年輕氣盛,銳意進取。
        【齒少心銳】年輕氣盛,銳意進取。
        【齒少心銳】指年輕氣盛,銳意進取。
        【丑媳婦少不得見公婆】比喻害怕見人而不得不見人。
        【沉重少言】樸實穩重,不愛多說話。亦作“沉厚寡言”、“沉重寡言”。
        【短吃少穿】指衣食困乏。
        【多多少少】或多或少。
        【多可少怪】可:許可,允許;怪:責怪。允許的多,責怪的少。指對人比較寬容大度。
        【多謀少斷】能多方謀劃,但缺少決斷力。
        【多兇少吉】兇害多,吉利少。
        【多許少與】答應人家的多,給予人家的少。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指不管閑事,事情越少越好。
        【多疑少決】決:決斷。遇事疑慮很多,缺少決斷力。
        【兒女情多,風云氣少】指男女相愛的感情多,胸懷大局的氣概少。比喻文藝作品中男歡女愛多,社會斗爭題材少。
        【分甘絕少】絕:拒絕,引伸為不享受;甘:好吃的。好吃的東西讓給人家,不多的東西與人共享。形容自己刻苦,待人優厚。
        【反老為少】反:同“返”,返回;少:年輕。由衰老恢復青春。
        【分文不少】絲毫沒有短少。
        【寡二少雙】寡:少。很少有第二個。形容極其突出。
        【寡恩少義】形容人冷酷無情、刻薄自私。
        【寡見少聞】聽的少,見的少。形容學識淺薄,見聞不廣。
        【膏粱年少】指富貴人家的子弟。
        【寡情少義】寡:少。形容人冷酷無情,刻薄自私。
        【貴少賤老】看重年輕力壯者而輕視年老體弱者。同“貴壯賤老”。
        【寡聞少見】聽的少,見的少。形容學識淺薄,見聞不廣。
        【寡言少語】言語很少。形容性格內向,不善言辭。也形容心情沉悶,不愛講話。
        【花多子少】花雖開得很多,但果實卻很少。多比喻婦人孕多而不育。
        【好謀少決】好:喜愛,善于。善于謀劃但缺少決斷。
        【悔其少作】指不滿其年輕時未成熟的作品。
        【會少離多】相會少,別離多。感慨人生聚散無?;騽e離之苦。
        【厚重少文】厚重:敦厚穩重;文:文采。形容人穩重敦厚,質樸平實。
        【盡多盡少】指盡其所有。
        【侭多侭少】方言。猶言盡其所有。
        【酒逢知己千杯少】形容性情相投的人聚在一起總不厭倦。
        【絕甘分少】絕:拒絕,引伸為不享受;甘:好吃的。好吃的東西讓給人家,不多的東西與人共享。形容自己刻苦,待人優厚。
        【忌克少威】忌克:忌恨賢能,欲出人頭地;威:威信。形容猜忌、刻薄,沒有威望。
        【敬老慈少】尊敬老人,愛護兒童。同“敬老慈幼”。
        【積少成多】積累少量的東西,能成為巨大的數量。
        【聚少成多】聚:集合,會合。一點一滴的積累,就會由少變多。
        【絕少分甘】好吃的東西讓給人家,不多的東西與人共享。形容自己刻苦,待人優厚。
        【吉少兇多】兇:不吉利。指估計事態的發展趨勢不妙,兇害多,吉利少。
        【沒魂少智】智:智慧。形容失魂落魄的樣子。
        【木強少文】木強:質樸而倔強;少文:缺少文采和禮教。形容人質樸倔強,不會文飾。
        【離多會少】離別的時候多,在一起的時間少。
        【狼多肉少】供不應求。
        【勞而少功】少:不多?;肆鈪s只收到微小的效果。
        【訥口少言】訥口:不善于說話。不善言談,說話不多。
        【男女老少】泛指所有的人。
        【老老少少】指老人與小孩。
        【立少觀多】指略一作為而影響很大。
        【年少氣盛】指年紀輕,氣勢旺盛。
        【老少無欺】對小孩和老人都不欺騙。
        【年少無知】年紀輕,不太懂事。
        【老醫少卜】指醫者以年老有經驗為貴,卜者以年輕敢于決斷為貴。
        【翩翩年少】比喻男子年少俊秀,文采風流。
        【翩翩少年】翩翩:形容舉止灑脫。形容言談舉止灑脫的青年男子。
        【輕薄少年】輕?。悍攀?。比喻輕佻放蕩的年輕人。
        【缺吃少穿】指衣食困乏。亦作“缺吃短穿”。
        【妻兒老少】指父、母、妻、子等全體家。同“妻兒老小”。
        【裙屐少年】裙:下裳;屐:木鞋。裙屐是六朝貴族子弟的衣著。形容只知道講究穿戴的年輕人。
        【缺頭少尾】形容殘缺不全或辦事不周到。
        【群賢畢至,少長咸集】畢:全。各種賢人、老少聚集在一起。
        【妻賢夫禍少】禍:災難。妻子賢惠丈夫在外災禍就少。
        【缺心少肺】心:心眼。缺少智謀。
        【清心少欲】指保持心地清凈,少生欲念。
        【缺衣少食】衣食不足。指貧窮。亦作“缺食無衣”。
        【人多闕少】指求官職的人多而空額少。闕,舊時指官職的空額。
        【人煙稀少】人煙:指住戶。指住戶少。
        【少安勿躁】少:稍微,暫時;安:徐緩,不急;勿:不要;躁:急躁。暫且安心等一會兒,不要急躁。
        【少安毋躁】少:稍微,暫時;安:徐緩,不急;毋:不要;躁:急躁。暫且安心等一會兒,不要急躁。
        【少安無躁】稍稍安靜,不要急躁。
        【少不更事】少:年輕;更:經歷。年紀輕,沒有經歷過什么事情。指經驗不多。
        【少不經事】少:年輕;更:經歷。年紀輕,沒有經歷過什么事情。指經驗不多。
        【少吃儉用】即省吃儉用。
        【少吃沒穿】缺少吃的,沒有穿的。形容生活困難。
        【少吃缺穿】缺乏衣食。比喻貧困。
        【少成若性】指自幼形成的習慣就好像天性一樣。
        【少達多窮】達:得意;窮:不得意。形容得志時少,而窮愁失意時多。
        【僧多粥少】和尚多,而供和尚喝的粥少。比喻物少人多,不夠分配。
        【事煩食少】每日處理的事務非常繁重,可吃飯很少。形容工作辛勞,身體不佳。
        【少見多怪】見聞少的人遇到不常見的事物就覺得奇怪。后常用來嘲笑見識淺陋的人。
        【少慢差費】數量少,速度慢,質量差,材料費。
        【疏謀少略】計謀、策略很少。形容不善謀劃。
        【少年老成】原指人年紀雖輕,卻很老練?,F在也指年輕人缺乏朝氣。
        【少年老誠】指人年紀雖輕,卻很老練。同“少年老成”。
        【少女嫩婦】指年青婦女。
        【三老四少】①老少眾人。②方言。稱參加青幫的人。猶言老少爺們或兄弟爺們。
        【少氣無力】氣不壯,沒力量。形容精神不振。
        【少私寡欲】寡:少;欲:欲望。指仆人的欲望很小。
        【少所見,多所怪】見聞少的人遇到不常見的事物就覺得奇怪。
        【食少事繁】形容工作辛勞,身體不佳。同“食少事煩”。
        【食少事煩】每日吃飯很少,可是處理的事務非常繁重。形容工作辛勞,身體不佳。
        【少所許可】對人對事,很少中意、贊許。常指人的眼界高。
        【少頭沒尾】比喻事物殘缺不全或辦事不周到。
        【少頭缺尾】比喻事物殘缺不全。
        【少條失教】指沒規矩,無教養。
        【少頭無尾】形容殘缺不全或辦事不周到。
        【少小無猜】猜:猜疑。指男女幼小時一起玩耍,天真無邪,不避嫌疑。
        【少言寡語】指平時說話不多。
        【少衣缺食】缺乏衣食。比喻貧困。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年輕力壯的時候不奮發圖強,到了老年,悲傷也沒用了。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年輕力壯的時候不奮發圖強,到了老年,悲傷也沒用了。
        【少縱即逝】縱:放;逝:消失。稍微一放松就消失了。形容時間或機會等很容易過去。
        【少壯派】年輕力壯、精力充沛的一群人。指思想邀進,敢做敢想的年輕人。
        【天上少有,地下難尋】形容極其少有,珍貴。
        【五陵年少】指京都富豪子弟。
        【五陵英少】指京都富豪子弟。同“五陵年少”。
        【無情少面】不講情面。
        【兇多吉少】兇:不幸;吉:吉利。指估計事態的發展趨勢不妙,兇害多,吉利少。
        【閑話少提】沒有用的話就不要說了。多用于章回小說,也指說話和寫文章不要扯遠。
        【閑靜少言】不愛說笑,很少講話。
        【言簡意少】簡:簡練。語言簡潔,內容貧乏。
        【有你不多,無你不少】指無關緊要的人,可有可無。
        【遺老遺少】遺老:舊稱前朝的舊臣;遺少:留戀舊時代的少年。改朝換代后仍效忠前朝的老人和青年。也泛指留戀過去、思想頑固陳舊的人。
        【以少勝多】用少量兵力戰勝強大的敵人。
        【英雄出少年】杰出的人物大都從年輕人中產生。
        【優游少斷】優柔:猶豫不決。指遇事猶豫,不果斷。
        【爭多競少】為得到的多少而爭吵。形容過分計較。
        【爭多論少】為得到的多少而爭吵。形容斤斤計較。
        【重厚少文】持重敦厚而少于文飾。
        【資淺齒少】資歷淺,年紀輕。
        【眾少不敵】眾:多;敵:抵擋。少數敵不過多數。
        【眾少成多】猶積少成多。指只要不斷積累,就會從少變多。
        【主少國疑】君主年幼初立,人心疑懼不安。
        【粥少僧多】比喻東西少而人多,不夠分配。本內容來自www.5dyx.cn
        4. 李敖都對不上來的對聯“弟子三千,百貴?!?00分請大家參與
        弟子三千,百貴
        須彌十萬,一尊
        解析:
        須彌:“須彌”一詞原是梵文音譯,相傳是古印度神話中的名山,在佛經中也稱為“曼陀羅”。俗用法中泛指大山,有“納須彌于芥子”之言。
        同時須彌山在佛教中極具意義,它又稱須彌樓。據佛教觀念,它是諸山之王,世界的中心,為佛家的宇宙觀。借此為“一尊”。在此“一尊”同時也代表佛教的最高果位。
        須彌十萬:佛經有言“千中千界名為大千世界。則有十萬須彌等故名三千大千世界?!痹诖酥溉f千世界。
        下聯:須彌十萬,一尊 的意思就是千界萬物中,只有一種境界是最尊貴的。
        詞語:
        用山名,有:須彌山(現實中在銀川有須彌山),十方山(隴西),萬壽山(北京),一擔山(遼陽)。
        用佛家中可類比的名詞,有:須彌界、十法界、萬象世界、一真法界,具體解釋就不羅列了。
        可惜對佛學領悟不夠,或許有以須彌、十、萬、一為名的典籍,我還不了解。
        用字及平仄對仗:
        弟子、須彌均為并列關系的名詞,三千、十萬、百、一均為數詞,貴、尊均為形容詞。平仄基本對仗。
        前面看到有“畫知語”對出的一聯:道典十二,一理
        詞語和對仗方面略有參差,也不失為一個好聯。
        UYNAF[原創]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www.5dyx.cn
        5. 表示很年老的詞語
        白發青衫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bái fà qīng shān,意思是指年紀很大了,卻還沒有什么成就。摘自公益成語:www.5dyx.cn
        6. 賤與俗之風盛行
        代貨幣,銀兩與制錢并行流通。在一般情況下,國家度支和大宗交易多用銀,“國家地丁課程俸切捐贖,無不以銀起數”〔1〕,“部司庫藏,皆以銀為出入”〔2〕。銅錢主要用于平民百姓與商人進行交換等日常生活中,最突出的便是農民以谷帛易錢,以錢購物,交納賦稅不能直接以錢文,而必須折色兌銀繳納。因此,銀與錢在流通中的比價如何,對國計民生影響甚巨。從嘉慶年間即19世紀初期,銀貴錢賤的問題逐步顯現,鴉片戰爭爆發后,這一問題愈益嚴重,對整個社會經濟生活產生了巨大的沖擊,使社會矛盾更加尖銳化。
        一、銀貴錢賤之緣起
        清代,銀與錢的比價,清初定為紋銀每兩當制錢一千,流通于市場。這一規定雖然只在清初短期內如此,但無形中卻成為整個清代銀與錢比價的標準,即是以此作為判斷銀錢貴賤的尺度。
        清前期,從順治元年至嘉慶十二年(1644—1807年)160年間,銀錢比價表現出較長時期的相對穩定,始終是在一千文左右波動,幅度不大。但到嘉慶年間,白銀外流日甚一日,銀與錢的比價開始發生巨大變動,銀貴錢賤以直線上升的趨勢發展,以致道光末年每銀一兩所換制錢達二千余文,銀貴錢賤從而成為嚴重困擾社會和危害勞動人民的瘤疾。
        二、道光末年銀貴錢賤加劇之狀況
        鴉片戰爭前,由于銀元沖擊所引起的白銀折耗和鴉片走私導致的白銀外流,銀貴錢賤的問題已十分嚴重,清政府曾采取多方面的對策,但未能收效。在鴉片戰爭前夕,銀一兩所換制錢已達一千二三百文,最高達一千六百文〔3〕,較清初年一千文已增加近2/3。鴉片戰爭后,一方面由于此前導致銀貴錢賤的原因并未消除,另一方面隨著國內貿易的擴大,對白銀的需求增加,也對銀錢比價產生了影響。更重要的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由于西方侵略者的掠奪和巨額戰爭賠款,以及大量傾銷產品和鴉片貿易合法化所導致的外貿逆差的擴大,使白銀外流的情況更為驚人。據統計,鴉片戰爭期間英國在中國東南沿海直接掠奪商民和官府庫銀及現金,計7302894元銀元〔4〕,加上《南京條約》賠款2100萬元,兩項合計,至少在2830萬元以上;又據彭澤益綜合考訂各種不同的估計所得出的統計數字表明,自1843—1846年間中國對外貿易逆差輸出白銀約有 3900—4700多萬銀元。而1847—1848年間,據估計中國每年須以白銀支付的貿易逆差約為1000萬銀元〔5〕。由此可知,從1843—1848年,中國白銀凈出數為六七千萬元之多(不包括戰爭賠款)。合計19世紀三四十年代(1830—1848年)白銀外流的總數,在不到20年的時間里,竟達1.2億兩以上。這巨大漏卮,相當于道光年間每歲財政收入四千多萬兩的三倍還多,怎么不使中國市場銀兩稀少,銀貴錢賤呢?如馬克思所說的“天朝的白銀幾近涸竭”〔6〕了。
        由于上述種種原因,道光末年銀貴錢賤的情況日趨嚴重,到1844年,據王慶云《紀銀錢價值》中載:“今銀價每兩二千,較昔平時錢價益倍之,較貴時幾及三倍?!薄?〕1845年銀價上漲更甚,御史劉良駒奏稱:“銀價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紋銀每兩易制錢乃二千文,外省則每兩易制錢二千二三百文不等”,“其勢日就增加,尚無底止”〔8〕。1846年包世臣在《致前大司馬許太常書》中說:“南方銀一兩皆以二千為準,北方聞更甚于此?!薄?〕至于1847至1850年間的情況,彭澤益根據直隸寧津縣大柳鎮一家商店帳冊的記錄,以戰前的1821—1836年銀錢比價為指數(100)進行推算,此數年銀與制錢的兌換額分別為:1847年2167.44文,1848年2299.34文,1849年2354.98文,1850年2230.32文。這份有代表性的材料基本反映了當時全國銀錢比價波動的情況。道光末年,銀錢比價已是嘉慶初年與鴉片戰爭前的一倍,甚至更多。
        三、銀貴錢賤對國計民生危害之巨
        銀錢比價的急劇變動,對社會各階層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沖擊,引起了社會經濟生活的陣陣痙攣,給國民生計帶來了深刻的影響。
        1.對金融信用行業的影響。在鴉片戰爭前,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錢莊(錢鋪、錢店、錢局)、銀號、票號等通融銀錢的信用機構,在全國各省已普遍存在,它們或經營銀錢兌換或款項存放或發行錢票,其活動相當活躍,在銀貴錢賤的情況下,信用行業的經營者們有的雖借銀價日昂之機,進行投機活動,牟取了暴利,但大多數卻難以逃脫因銀貴錢賤、投機失利的命運,因為“民恐錢票化為廢紙,必爭就錢莊取錢,旬日之間,遠近麇至,錢莊大者猶可挹注,其小者猝不能應”〔10〕,結果只能“關門逃匿”。如北京向為商賈云集之地,錢票尤其盛行,鴉片戰爭前計有錢鋪千余家,但因經營失利而“關閉十有二三”,所存票帖“大半無從追討”〔11〕,以至經營信用的莊主、票主等因不能維持信用而紛紛破產,成為當時的普遍現象。這對我國近代信貸金融業的發展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2.對商業的影響。由于民間各種貿易,往往大宗論銀,而零賣論錢,“銀貴以來,論銀者不加而暗加,論錢者明加而實減,以致商賈利薄,裹足不前”〔12〕。同時,由于社會購買力的降低,“銀貴錢賤,民之生計既艱,商之貨物不售”〔13〕,以致道光末年“富商大賈倒罷一空,凡百貿易,十減五六”〔14〕。至于小商小販,因其規模小、資金少,主要經營居民生活日用品,靠批發與零售之間的價格差額和銷售量獲取微薄之利,然而在“市肆貿遷,百物隨銀騰貴”〔15〕的情況下,這種價格差額愈來愈小,而一般購買力的萎縮又使銷售量很難保證,這樣,本小利薄的小商小販不能不陷入貧困。駱秉章在其奏稿中承認:“向之商賈,今變而為窮民;向之小販,今變而為乞丐?!薄?6〕商業貿易因而發生了嚴重的蕭條。
        3.對手工業的影響。由于手工業者的經營特點是將自己的全部產品作為商品出售,購進所需的生產資料和消費品,以從事再生產,這決定了他們對市場具有特別的依賴性。市場上銀錢比價的巨大波動,使他們在賣出自己的產品換取制錢,購進較大宗的原料用銀兩支付的過程中,備受銀貴錢賤之苦。如吳嘉賓所說“凡布帛菽粟傭工技藝以錢市易者,無不受其虧損”〔17〕,從而導致了手工業者因不能維持簡單的再生產而大批失業。
        4.對農民和農業的沖擊。面對銀貴錢賤所引起的社會危機,統治階級為了維護其政和經濟利益,總是把危機轉嫁于勞動人民身上,他們所受沖擊最為猛烈,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其一,銀貴錢賤客觀上降低了農產品的價格,農業勞動力的價值大大地貶低了。鴉片戰爭后,五口通商,中國的經濟日益成為世界資本主義的附庸,自然經濟遭到破壞,并開始解體。農民(特別是東南沿海及其附近的農民)與市場的關系日益緊密。市場之波動、貨幣價值之漲落,與他們的經濟生活休戚相關,他們自然也就無法逃脫銀貴錢賤的打擊。因為在白銀不斷升值的情況下,制錢的價值大大下降了。而農民出售農副產品所換取的是價值日賤的制錢,這就意味著農民勞動產品的價格實際上發生了大幅度的跌落,無形中暗受其苦。道光末年江南經濟發達地區出現了“銀幣耗,農夫織婦,畢歲勤動,低估以售之,所得之錢不可輸賦”〔18〕的現象,農民受害之深,昭然可見。
        其二,銀貴錢賤加劇,封建官府和地主為轉嫁負擔,肆意盤剝農民。由于“銀價昂貴,每屆征收錢糧,比照先年銀價,已及三倍,而官復以錢易地傾瀉火耗”,加上解運周折,“繁難特甚”〔19〕。官府征辦錢糧的負擔的確較以前增加不少。同時,政府規定交納賦稅必須用銀,銀價的上漲也必然加重作為田賦征收對象的土地占有者——業主的負擔。直隸寧津縣大柳鎮市場主要農產品及手工產品零售價與白銀購買力的比較表中表明,同樣數目的銀兩,在1821—1836年間能買米一石,到1843年就能購米一石三斗四升,到1850年能購一石五斗六升,也就是說,由于需要用農產品出售換錢兌銀以交納田賦,即使賦稅征額沒有增加,在1843—1850年間,隨著銀價的上漲,賦稅承擔者的實際負擔已增加了34%—56%,更何況官府并非自守歲取之常。如丁履恒《錢幣議》中載:“官吏慮其如此(指市儈抬高銀價所致之虧累),當夫定價征收之日,不得不多加其數以備折閱,不肖者遂因而生心,信稱浮折?!薄?0〕因此,地主和自耕農完納賦稅力不能支。據曾國藩奏稱:“昔日兩銀換錢一千,則石米得錢一千。今日兩銀換錢二千,則石米僅得銀一兩五錢”〔21〕,以致業主“動以昔日兩年之賦,足今一年之額”〔22〕。地少產薄的自耕農已是“倍形竭蹶”,他們不堪銀貴錢賤的打擊和官府的科派,紛紛“以田易命”〔23〕,失業而淪為佃農或游民。即便中小地主亦受到了相當程度的打擊。由此發生連鎖反應:銀貴錢賤的加劇,對清政府的財政造成了嚴重威脅,使中央不得不催逼于地方;地方官府因受賠累而相率倍取于民;地主苦于虧折又將增加的負擔誅求于佃戶,使銀貴錢賤所帶來的災難最終落在農民頭上。這大致反映了當時各省農民所受剝削日益加重的一個總趨勢。
        5.對清政府財政的影響。銀貴錢賤的加劇,使清政府的財政稅收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主要表現為稅收短缺、國庫空虛、度支日繼。稅收短缺,原因首先在于銀貴錢賤使各直省不能將地丁錢糧遵額解送部庫,拖欠之風盛行。清政府規定,各地征收賦稅,在上交給戶部時,必須以錠銀解進,而老百姓交納錢糧,多用制錢折色,這樣官府就得將錢按市價兌換成銀再鑄成銀錠,解運。但在銀價日昂的情況下,每當官府批解錢糧時,市儈趁機抬高銀價,“往往有今日批解錢糧而明日銀價驟下”〔24〕的現象,加上火耗及解運過程中的各種費用折耗,使得官府也受了不少賠累。據黃爵滋奏稱:“各省州縣地丁漕糧,征錢為多,及辦奏銷,皆以錢易銀,折耗太苦,故前此多有盈余,今則無不賠墊”〔25〕。由于解送錢糧的賠墊,加上水旱兵革,歲不絕聞,開支日益增多,各省的財政狀況已極為窘困。因此,往往“將例解銀兩藉詞任意遷延”,或“請留款待用,或請免撥他省,或請歸還原墊”,以致“入冊報撥款,甚寥寥”〔26〕。據戶部報告,1843年以前統計全國各省積欠地丁等項共合銀593.48萬兩,從1843年至1847年上半年止,各省欠地丁銀為206.48萬兩,到1847年底,各省續欠地丁銀總額達106.53萬兩,共計銀906.49萬兩,截止1848年底,各省陸續完報并豁免的地丁銀共280萬兩,還欠626萬兩之多〔27〕。這一數字接近于戰后國庫每年貯存的銀數。其次,是關稅稅源的枯竭。由于“銀價日昂,商賈畏累不前,百計偷越”〔28〕,不僅商業活動大為減少,偷稅漏稅情況十分普遍,因此關稅收入亦漸形虧短。再者,從鹽課方面看,由于銀價昂貴,而“各省鹽商賣鹽俱系錢文,交課盡歸銀兩,昔則爭為利藪,今則視為畏途”〔29〕。鹽商虧累甚重,不能照常經營,私鹽則趁隙充斥市場,使得鹽務俱形疲弊,鹽課因之大大缺額。從以上三方面的分析可見,銀貴錢賤使清政府國庫的主要財源幾近枯涸,不能向國庫輸送足夠的銀兩,從而使國家的財政處于極度窘迫的狀態。在鴉片戰爭前收支兩抵尚余551萬余兩〔30〕,而戰后每年的財政結余卻明顯地減少了,最多的1847年也只有380余萬兩,而最少的年份竟只有幾十萬兩(1843年35.9萬余兩,1849年55.6萬余兩)〔31〕 。
        總之,由于“銀貴錢賤”的日益加劇,各業因之衰敗凋敝,人民深受其苦,清政府因而陷入“稅金不能入庫,國家瀕于破產”的危險境地。飽受剝削壓迫,財盡苦極,走投無路的廣大農民,被迫鋌而走險,道光末年全國各地抗捐抗租斗爭和會黨起義此起彼伏,預示著一場大規模的人民反抗斗爭即將到來。因此,可以說道光末年“銀貴錢賤”加劇所引起的嚴重杜會問題,是咸豐初年太平天國運動爆發的一個主要原因。當然,步痕旅游網想法:這和我們現在用的金本位制一樣,叫做銀本位制,因為是稀有金,價值是穩定的,遇到天災人禍,通貨彭漲,他照樣不貶值內容來自www.5dyx.cn
        7. 貴少賤老kgup什么?
        萬壑千巖千差萬別無脛而至蹈矩循彟快意當前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www.5dyx.cn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http://www.5dyx.cn/post/303825.html

        久久久久久久无码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