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刀()()”「刀筆吏」
本頁導讀:此網頁介紹成語“刀筆吏”的拓展閱讀資料,主要內容包括成語的詞條資料以及擴展資料:古代“刀筆吏”一詞是怎么來的?、刀筆吏是什么?、刀筆吏的出處、求“而刀筆吏專深文巧詆”如何解釋?、刀筆吏是什么意思?、等
目錄索引:
1:成語“刀筆吏”的詞條資料
2:古代“刀筆吏”一詞是怎么來的?
3:刀筆吏是什么?
4:刀筆吏的出處
5:求“而刀筆吏專深文巧詆”如何解釋?
6:刀筆吏是什么意思?
成語“刀筆吏”的詞條資料
成語簡拼:DBL
成語注音:ㄉㄠ ㄅ一ˇ ㄌ一ˋ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成語字數:三字成語
感情色彩:貶義成語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刀筆老手、刀筆之吏
成語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蕭相國世家》:“蕭相國何于秦時為刀筆吏,錄錄未有奇節?!?摘自公益成語網:www.5dyx.cn
成語解釋:刀筆:古時在竹簡上用刀削改字。指代辦文書的小吏
成語用法:刀筆吏作主語、賓語、定語;指文痞。
成語造句:明·施耐庵《水滸傳》第18回:“起自花村刀筆吏,英靈上應天星,疏財仗義更多能?!?br> 英文翻譯:pettifogger
成語“刀筆吏”的擴展資料
1. 古代“刀筆吏”一詞是怎么來的?“刀筆吏”這個詞一般來說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但是往更久遠的來說就要追溯到青銅時代了。在青銅時代有一種青銅器叫做“削”?!跋鳌睉撌怯脕硐鳀|西的吧。我們知道,在紙沒有發明之前,我們寫字用的都是竹簡。如果,字寫錯了,就用刀削掉重寫。所以說,在古代讀書人或者政客一般都會隨身帶著筆和刀,刀就是為了防止寫錯字將錯誤改正。由于刀和筆一起使用,人們就稱這樣的文職官員為“刀筆吏”。這是最初的“刀筆吏”。
后來,人們又將特將訟師幕僚稱為“刀筆吏”。意思就是說這個人精通法律規則,寫文章文筆犀利,用筆像用刀一樣。這些“刀筆吏”用刀一般的文筆,經常將許多處理不了的案件像扭轉乾坤一樣將本不能獲勝的案件扭轉過來。最終就是無中生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將事情轉化為另外一種形態。
最初有明確記載“刀筆吏”的是戰國策和漢書。在古代,我們有許多名人曾經都當過刀筆吏,比如蕭何。“刀筆吏”到了清朝的官場,更是將其作用發揮到了極致,很多人犯了罪就會花重金去討好這些“刀筆吏”,讓他們為自己寫好措辭,很多情況下,本來不好的事情,經過“刀筆吏”這么一描述,就會化險為夷。
如果放在現在,“刀筆吏”或許和現在的律師有著相似的地方。這純個人觀點。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www.5dyx.cn
2. 刀筆吏是什么?
歷代的文職官員也就被稱作“刀筆吏”。在古代,人們又往往特將訟師幕僚稱作“刀筆吏”,顧名思義就是謂其深諳法律之規則,文筆犀利,用筆如刀。“刀筆吏”如刀之筆的操縱,往往使許多案件乾坤陡轉,或無中生有,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公益成語:www.5dyx.cn
3. 刀筆吏的出處
《戰國策·秦策五》:“臣少為秦刀筆,以官長而守小官,未嘗為兵首。”《漢書·張湯傳》:“湯無尺寸之功,起刀筆吏,陛下幸致位三公,無以塞責?!?br>來自公益成語網:www.5dyx.cn
4. 求“而刀筆吏專深文巧詆”如何解釋?
而黯常毀儒,面觸弘等徒懷詐飾智以阿人主取容(16),而刀筆吏深文巧詆(17),陷人于罪,使不得反其真(18),以勝為功。上愈益貴弘、湯,弘,湯深心疾黯,唯天子亦不說也(19),欲誅之以事。(16)面觸:當面冒犯指責。 徒:只是。懷詐飾智:心懷奸詐而外逞智巧。飾:裝飾于外,此指顯露。 取容:傅取對方的歡心。(17)深文巧詆:深摳文法,巧言進行詆毀。(18)反其真:恢復事實真相。 (19)唯:雖然,縱然。說:同“悅”,喜歡。而汲黯常常詆毀儒學,當面抨擊公孫弘之流內懷奸詐而外逞智巧,以此阿諛主上取得歡心;刀筆吏門苛究深摳法律條文,巧言加以詆毀,構陷他人有罪,使事實真相不得昭示,并把勝獄作為邀功的資本,于是皇上越發地倚重公孫弘和張湯,公孫弘、張湯則深恨汲黯,就連皇上也不喜歡他,想借故殺死他。要全文翻譯的話下面一個網址里有的
公益成語網:www.5dyx.cn
5. 刀筆吏是什么意思?
刀筆吏的由來“吏”在中國古代的職責經常是世的,他們一般都不接受系統的儒家教育,而是接受技能教育。對于“吏”者,“從政”是一種工作,他們的職責是按照既定的規章和條例完成日常、程序性的事務。我們平日里常說的“刀筆吏”一詞要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更詳細一點則要追溯到青銅時代的一種器物——“削”。 在我國歷史上,較早的正式書寫都是寫在竹或木制成的簡上的。竹木簡始于春秋時期,一直使用到公元四世紀才逐漸絕跡。由于簡上的文字都是用毛筆蘸墨或漆汁書寫在簡片上的,所以一旦出現書寫錯誤需要修改的時候,人們就使用一種被稱為“削”的青銅利器削去一層后重寫,叫做“刊”?!翱钡谋疽馐恰皞€性”的意思,成語“不刊之論”仍舊保留著這個原始的意義。這種青銅削又稱作刀,一般長度為20厘米左右,非常便于攜帶。 古時的讀書人及政客常常隨身帶著刀和筆,以便隨時修改錯誤,刀筆并用,因此歷代的文職官吏也被稱作“刀筆吏”。唐代張祜做有《從軍行》一首:“少年金紫就光輝,直指邊城虎翼飛。一卷旌收千騎虜,萬全身出百重圍。黃云斷塞尋鷹去,白草連天射雁歸。白首漢廷刀筆吏,丈夫功業本相依?!狈从车木褪沁@種情況。 后來發展到贊頌別人能寫好文章時,也說成是“刀筆精通”。寫好字的簡用繩子編連起來,可以卷起來,叫做“冊”。如果文章改動的地方較多,就得抽掉幾片竹簡,叫做“刪”?!皠h”字從刀,也離不了“削”;把文章送給別人看,自謙的話是請予“斧正”,意即修改的地方太多,一個一個地“削”太費事,不妨就像用斧子一樣一路大刀闊斧地砍過去。
摘自公益成語:www.5dyx.cn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