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學先生的解釋和用法
本頁導讀:此網頁介紹成語“道學先生”的拓展閱讀資料,主要內容包括成語的詞條資料以及擴展資料:君不見,豎儒蜂起壯士死,神州從此夸仁義。 一朝虜夷亂中原,士子豕奔懦民泣。、魯迅——吳敬梓之《儒林外史》中 吳敬梓著作皆奇數,故《儒林外史》亦一例,為五十五回;其成殆在雍正末、陽為道學行若豬狗、古文翻譯啊、求《證孔子》的翻譯。。。。急啊!、“大抵浮生若夢,”誰說的、《論語》全篇 及翻譯道學得很是什么意思等
目錄索引:
1:成語“道學先生”的詞條資料
2:君不見,豎儒蜂起壯士死,神州從此夸仁義。 一朝虜夷亂中原,士子豕奔懦民泣。
3:魯迅——吳敬梓之《儒林外史》中 吳敬梓著作皆奇數,故《儒林外史》亦一例,為五十五回;其成殆在雍正末
4:陽為道學行若豬狗
5:古文翻譯啊
6:求《證孔子》的翻譯。。。。急??!
7:“大抵浮生若夢,”誰說的
8:《論語》全篇 及翻譯
成語“道學先生”的詞條資料
成語讀音:dào xué xiān shēng
成語簡拼:DXXS
成語注音:ㄉㄠˋ ㄒㄩㄝˊ ㄒ一ㄢ ㄕㄥ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
成語年代:近代成語
近義詞:迂夫子
成語出處: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二:“仲友喜的是俊爽名流,惱的是道學先生?!闭怨娉烧Z網:www.5dyx.cn
成語解釋:指思想、作風特別迂腐的讀書人。
成語用法:道學先生作主語、賓語、定語;指人迂腐。
成語造句:你怎么也是這么個道學先生!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一百九回
英文翻譯:a pedantic scholar
成語謎語:孔夫子
成語“道學先生”的擴展資料
1. 君不見,豎儒蜂起壯士死,神州從此夸仁義。 一朝虜夷亂中原,士子豕奔懦民泣。這幾句出自一首很彪悍的詩。 翻譯如下:在崇文抑武的時代里,到處都是道學先生,再也見不著血性的漢子,滿天下都在傳誦著仁義道德。忽然有一天,外寇入侵我中原大地,這時候仁義道德還有什么用?沒有人能站出來反抗,老百姓哭哭啼啼,道學先生東奔西竄。 自己的意譯,大致就是這樣子。摘自www.5dyx.cn
2. 魯迅——吳敬梓之《儒林外史》中 吳敬梓著作皆奇數,故《儒林外史》亦一例,為五十五回;其成殆在雍正末
敬梓之所描寫者即是此曹(指“制藝而外,百不經意”的書生),諷刺的生命是真實的,這是魯迅的主張。他在《什么是諷刺?》一文中曾舉例說言行不一,自相矛盾在生活中是常見的事,諸如穿起洋服拜佛,道學先生發怒,“但‘諷刺’卻正是在這個時候照下來的一張像,一個撅著屁股,一個皺著眉心,不但自己和別人看起來有些不雅觀,連自己看見也覺得不很雅觀”(魯迅,1980,卷六,328頁)這就形成諷刺,可見諷刺的關鍵,是把那些常見的,誰也不覺得奇怪的生活場景捕捉下來,如實的加以描繪。一些可鄙可笑的現象自然流露出來,而達到了諷刺的目的?!度辶滞馐贰返膶懛ǘ嗍侨绱?。《史略》說: 敬梓之所描寫者即是此曹(指“制藝而外,百不經意”的書生),既多據自所聞見,而筆又足以達之,故能燭幽索隱,物無遁形,凡官師、儒者、名士、山人,間亦有市井細民,皆現身紙上,聲態并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www.5dyx.cn
3. 陽為道學行若豬狗
表面上是道學先生,做起事來連豬狗都不如。www.5dyx.cn
4. 古文翻譯啊
李宗吾說:“道學先生;是危害厚黑學問的壞人。他們居住在家里好像很忠誠、守信,做事好像很廉潔,人們都喜歡他們,他們自以為是,而不能和他們一起討論曹(操)、劉(備)的學問,所以說:他們是危害厚黑的壞人?!?br>宗吾曰:“人們不厚黑不足為怪!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它一天,凍它十天,也沒有能再生長的。我見人宣講厚黑的很少了!我一退居道學先生就來了!我對道學先生有什么作用呢?如今厚黑的學問,是大道理,不心致志的學習,就掌握不到。李宗吾是發明厚黑學的人,讓李宗吾教導兩個人學習厚黑,有一人心致志,只注意聽李宗吾的話,另一人雖然也聽,卻一心想著有道學先生將要來了,總在想偷偷的竊取圣賢的名義自居,雖然和那人一塊學習,就不如他了!是他的資質比不上人家嗎?當然不是這樣?!?br>李宗吾說:“遇到失敗的事在這里,君子一定會親自反?。何乙欢ǎ樒ぃ┎粔蚝?;君子通過自我反?。樒ひ玻┖窳?,而失敗的事仍然發生,君子一定會自我反?。何乙欢ǎㄐ模┎粔蚝?;君子通過自我反?。ㄐ囊玻┖诹?,失敗仍然繼續,君子會說:反對我(使我失?。┑?,只不過是個狂妄的人罷了!這樣,和禽獸有什么區別呢!用厚黑學來消滅禽獸,又有什么難的?”
李宗吾說:“厚黑之道,很高深很美妙?就像攀登天然的大山,卻未嘗不能登上山頂。就像走遠路,一定要從近處出發,就像登高山,一定要從低處出發;自己不厚黑,就不能規范妻子兒女的行為,使喚別人不用厚黑之道,也不能規范妻子兒女的行為?!?br>(以上四段是李宗吾篡改《孟子》里的句子)
我著厚黑經,意在使初學的人便于諷誦,以免遺忘。不過有些道理,太深奧了,我就于經文上下加以說明。
李宗吾說:“不曰厚乎,磨而不??;不曰黑乎,洗而不白。”后來我改為:“不曰厚乎,越磨越厚;不曰黑乎,越洗越黑?!庇腥藛栁遥骸笆篱g哪有這種東西?”我說:“手足的繭疤,是越磨越厚;沾了泥土塵埃的煤炭,是越洗越黑?!比说拿嫫ず鼙?,慢慢的磨練,就漸漸地加厚了;人的心,生來是黑的,遇著講因果的人,講理學的人,拿些道德仁義蒙在上面,才不會黑,假如把他洗去了,黑的本體自然出現。
宗吾曰:“厚黑者,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天生庶民,有厚有黑,民之秉彝,好是厚黑?!边@是可以試驗的。隨便找一個當母親的,把她親生孩子抱著吃飯,小孩見了母親手中的碗,就伸手去拖,如不提防,就會被他打爛;母親手中拿著糕餅,他一見就伸手來拿,如果母親不給他,把糕餅放在自己口中,他就會伸手把母親口中糕餅取出,放在他自己的口中。又如小孩坐在母親的懷中吃奶或者吃餅的時候,哥哥走至面前,他就要用手推他打他。這些事都是“不學而能,不慮而知”的,這即是“良知良能”了。把這種“良知良能”擴充出去,就可建立驚天動地的事業。唐太宗殺他的哥哥建成,殺他的弟弟元吉,又把建成和元吉的兒子全行殺死,把元吉的妃子納入后宮,又逼著父親把天下讓與他。他這種舉動,全是把當小孩時,搶母親口中糕餅和推哥哥、打哥哥那種“良知良能”擴充出來的。普通人,有了這種“良知良能”不知道擴充,惟有唐太宗把它擴充了,所以他就成為千古的英雄。故宗吾曰:“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聲也,有同聽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于至而與心,獨無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厚也,黑也。英雄特擴充我面與心之所同然耳?!?br>厚黑這個道理,很明白的擺在面前,不論什么人都可見到,不過剛剛一見到,就被感應篇、陰騭文或道學先生的學說壓伏下去了。所以李宗吾說:“牛山上的樹木曾經很美,用斧頭砍伐了,并不是沒有萌芽生長出來;牛羊又在這里被放牧,所以現在它是光禿禿的樣子。對于人來講,難道就沒有厚和黑了嗎!那些摧殘厚黑的人,就像斧頭砍斧樹木,天天砍伐,所以厚黑的學問不能夠保存。厚黑學問不能夠保存,則想成為英雄也很困難了!人人看到沒有英雄出現,就認為未曾有過厚黑學的存在,這不就是人情風氣嗎?如果能得到滋養,厚黑學就會天天增長;如果失去滋養,厚黑學就會日益削弱?!?br>李宗吾說:“小孩看到母親罪里有糕餅,都知道搶奪,人人都能夠擴充他搶奪母親口中糕餅的心思,則厚黑的學問就用不完了,足以使人成為英雄成為豪杰。這就是所謂的‘大人,也不失去他小孩一般的心靈?!绻粩U充這種心思,就不足以保全身體,這就是所謂的‘自暴自棄’?!?br>有一種天資絕高的人,他自己明白這個道理,就實力奉行,秘不告人。又有一種人資質魯鈍的人,已經走入這個途徑,自己還不知道。所以李宗吾說:“奉行厚黑學而不教導別人,學習厚黑學而不理解,一生都這樣,而不了解厚黑的人太多了。”
世間學說,每每誤人,惟有厚黑學絕不會誤人,就是走到了山窮水盡,當乞丐的時候,討口,也比別人多討點飯。所以宗吾說:“從大總統到小乞丐,都是以厚黑為根本的?!?br>全文的厚黑都是臉皮厚心眼黑的意思。
ha摘自公益成語:www.5dyx.cn
5. 求《證孔子》的翻譯。。。。急??!
兩個道學先生的言論不和,各自認為自己的理論是真的道學而相互詆毀對方的是假的,久久沒有結論,于是請證于孔子??鬃幼呦屡_階,向兩位鞠躬作揖,說:“天下的道理甚多,為什么要相同?二位老先生都是真正的道學,我一直有所敬仰、欽佩,哪里還有假的呢?”二人大喜,離開了??鬃拥茏诱f:“夫子為什么騙他們呢?”孔子說:“這種人哄得他們走了就行了,惹他們干什么!”大致就這樣吧,好久沒翻譯文言文了……僅供參考公益成語網:www.5dyx.cn
6. “大抵浮生若夢,”誰說的
曾國藩是個道學先生,但道學先生也喜歡美女,他納過個妾,叫大姑。大姑死了,他寫了副挽聯:大抵浮生若夢;姑從此處銷魂。來自公益成語網:www.5dyx.cn
7. 《論語》全篇 及翻譯
【原文】
子曰(1):“學而時習之(2),不亦說乎(3)?有朋自遠方來(4),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5),不亦君子乎?”
【注釋】
(1)子:古人對男子的尊稱?!墩撜Z》中“子曰”的”子”都是對孔子的稱呼,義同“先生”。(2)時習:按時溫習。(3)說(yue):同“悅”。(4)朋:古時同門為朋,同志為友。同門就是同一師門,也就是同學的意思。(5)慍(yun):怒。
【譯文】
孔子說:“學習知識并按一定的時間去溫習它,不也是很高興的嗎?有同學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的嗎?不被別人了解而不抱怨,不也是很有君子風度的嗎?”
【讀解】
求知自得其樂,交友衷心喜悅,懷才不遇也不怨天尤人。好一個從容不迫,悠然自得的儒雅君子!
現代人行色匆匆,疲于奔命。知識爆炸,讀書囫圇吞棗猶恐不及;人情淡薄,交朋結友工于算計;追名逐利,懷才不遇怨天尤人。
古典風范蕩然無存,現代焦慮油然而生。
你我捫心自問:還有儒雅的君子風度嗎?還有幾多衷心的喜悅幾多無猜的歡樂呢?
--------------------------------------------------------------------------------
孝弟是實行仁道的根本
【原文】
有子曰(1):“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2);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3)!”
【注釋】
(1)有子:孔子的學生,姓有,名若。(2)鮮(xian):少。(3)與:同“欽”,語氣詞。
【譯文】
有子說:“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卻喜歡冒犯上司的人,是很少的;不喜歡冒犯上司卻喜歡造反的人,更是從來沒有過。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確立了,道德原則就會形成。孝順父母,尊敬兄長,這就是實行仁道的根本吧!”
【讀解】
孝順父母,尊敬兄長是實行仁道的根本。這實際上就是《大學》“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也就是孟子去見梁惠王時所說的:“尊敬自己的老人,并由此推廣到尊敬別人的老人;愛護自己的兒女,并由此推廣到愛護別人的兒女。做到了這一點,整個天下便會像在自己的手掌中運轉一樣了?!保ā睹献印ち夯萃跎稀罚?。
簡言之,只有愛自己的親人,然后才能愛別人。相反,一個連自己的親人都不能敬愛的人,是不能敬愛別人的。
所以,在儒家學說中,一個人對父母是否孝順,對兄長是否尊敬這絕不是一個個人問題,也不僅僅是一個家庭問題,而是關系到社會是否安定,天下是否太平的大問題。
當然,隨著宗法制度的解體,血緣關系作為社會紐帶的作用日益減弱,孝弟與否的問題似乎也逐漸從社會退入家庭,從“法”的領域退入“道德”的領域。尤其是,隨著“獨生子女”制度的實行,很多家庭已無所謂兄弟姊妹,也就無所謂“弟”(尊敬兄長)的問題和觀念了。
這又是不是一個新的問題呢? 下 一 篇 (花言巧語的人沒有仁德)
--------------------------------------------------------------------------------
花言巧語的人沒有仁德
【原文】
子日:“巧言令色(1),鮮矣仁?!?br>【注釋】
(1)令色:令,好、善;色,臉色。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一副討好人的臉色,這樣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br>【讀解】
巧言令色。
這是一幅偽君子的畫像。
如果再加上孟子借用曾子的兩筆,那可真稱得上是絕妙了。
曾子說:“脅肩諂笑,病于夏畦。”聳起兩個肩頭,做出一副討好人的笑臉,這真比頂著夏天的毒日頭在菜地里干活還要令人難受?。。ā睹献印をv文公下》)
儒者對偽君子的鄙棄之情溢于言表。僅孔子對“巧言令色”的斥責,在《論語》中就記有三次(其它兩次見于《陽貨》、《公冶長》)。
然而,在歷史上,在現實中,這種巧言令色,脅肩諂笑的人卻并不因為圣人的鄙棄而減少。他們雖無仁德,難成正果,但卻有的是用武之地,能使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國危天下亂。
所以,直到今天,我們仍然要牢記圣人提醒我們的話,時時警惕那些花言巧語,一臉笑得稀爛的偽君子。
--------------------------------------------------------------------------------
一日數次的反省功夫
【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注釋】
曾子:孔子的學生,名參,字子輿。三省:多次自我反省。“三”表示多次,不是實指三次。 傳:指老師傳授的學業。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禾鎰e人謀劃是否忠心?與朋友交往是否守信?學業是否時常溫習?”
【讀解】
《法句經》說:“人若知愛,則應慎護自己。有心者應于三時之一,嚴以自我反省?!?br>儒者的自我反省當然到不了佛教懺悔或基督教日課的程度,也沒有佛或主的神秘色彩。它既不是為死后進天堂,也不是為贖人類與生俱來的原罪而反省,而是為現世的自我完善而進行人格解剖,因此,是一種現實的自我認識,具有鮮明的理性批判精神。
--------------------------------------------------------------------------------
做人第一,學問第二
【原文】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br>【注釋】
弟子:指學生或年紀幼小的人。 入則孝,出則弟:’入’指’入父宮’,即到父母的房間里去;’出’指’出己宮’,即走出自己的房間與兄弟相處。 親仁:親近有仁德的人。
【譯文】
孔子說:’同學們在父母面前要孝順父母,與兄弟相處要尊敬兄長;說話要謹慎而講信用;博愛大眾而特別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做到了這些之后,才談得上學習文化知識?!?br>【讀解】
首先是做人的品德修養,其次才談得上學習文化知識。德育第一,智育第二,這兩者的關系是非常明確的。 換句話說,如果你要學習文化知識,精通學問之道,也只有從做人的體會、人生的經驗入手,才能夠學有所成,學以致用,而不會成為讀死書的書呆子。這也就是’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紅樓夢》第四回)的道理所在。 可見,不論是德育第一,智育第二的教育方針,還是在各級各類學校開設’德育’公共課,設職’德育教授’,都是持之有故,繼承著儒教傳統的。
衡量學習與否的標準
【原文】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注釋】
子夏:孔子的學生,姓卜,名商,字子夏。 賢賢易色:第一個’賢’字作動詞。用尊重賢人來代替(易)愛好美色,也就是新生賢人超過愛美麗的女人。 致:獻。
【譯文】
子廈說:’尊重賢能的人超過愛美麗的女人;侍奉父母能盡心竭力;侍奉君王能鞠躬盡瘁;與朋友交往說話守信用。這倦的人,雖然說沒有學習過什么,我也一定要說他是學習過的了?!?br>【讀解】
衡量學習與否的標準不是看學歷,不是看文憑,而是看你的行為,看你的言談舉止。
作為孔子的高足之一,子夏可以說是深得了老師的真傳。
孔子說:’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酉恼f:’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际墙倘饲髮崉毡?,學以致用;先做人,后做學問。
這也使人想到毛澤東的教導:’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
說來也是,一個人盡管學富五車,才高八斗,如果行為方式、言談舉止乖廖愚笨,不能解決一兩個實際問題,又有什么用呢?相反,一個人雖然沒有什么文憑,沒有進過大學校門,但他言談舉止得體,行為方式正確,能夠有所創造,有所發明,難道你能夠說他沒有學習過什么嗎?
這就是求實務本,學以致用的道理。
人不莊重就沒有威嚴
【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br>【注釋】
無:不要。 憚:怕。
【譯文】
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也不能鞏固。要堅持忠誠和信用,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要不怕改正。’
【讀解】
關于威嚴的問題,孔子曾經和學生子張談起過??鬃诱f:’君子衣帽整齊,目不邪視,莊重嚴肅使人望而生畏,這就是威嚴而不兇猛?!ā秷蛟弧罚┱f起來,也就是要求人們穿著合度,舉止得體。反之,則如俗語所說:’歪戴帽子斜穿衣,一定不是好東西?!鹿诓徽?,言行輕薄,給人隨隨便便的感覺,則很難有威嚴。人既陷于輕薄草率,玩世不恭,不能謹言慎行,學習自然也就很難有所成就,不能鞏固了。
當然,穿著合度,舉止得體并不是非得要西裝革履,一本正經。這方面走過了頭,也很容易成為迂腐的假道學先生。
關于不要和不如穩步發展的人交朋友的問題,歷來有不同的理解。一種理解說,如果人人都只和比自己好的人交朋友,那就誰也沒有朋友可交了,由此而認為圣人所說有操作上的困難。另一種理解則認為’無友不如己者’不可作拘泥的理解。圣人所說,決不是教人先計量彼此的高下優劣再定交朋友的條件,如果這樣,不是成為交情當中的勢利眼了嗎?圣人所說,不外乎是要求我們在交朋結友中著眼于人家比自己好的方面,而不要著眼于人家不如自己的方面。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在交友中看到自己的差距,從而不斷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從這倦的角度來理解,我們就能明白這一句與下一句’過則鐵憚改’之間的內在聯系,而不至于認為是空谷來風,毫不相干的了。
孝道可使民風淳樸
【原文】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br>【注釋】
終:老死,指父母去世。 遠:祖先。
【譯文】
曾子說:’謹慎地辦理父母的喪事,虔誠地追念祭祀祖先,這樣做就可以使老百姓的道德風俗歸于淳樸厚道了?!?br>【讀解】
慎終追遠是孝道的體現,按照孔子另一位高足有子的說法,也就是衽仁道的根本。(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赃^去給皇帝的秦議常有’圣朝以孝治天下’一類的話。普通人家的祖宗牌位上面也總是有’慎終追遠’這四個字,表示這是一個講孝道的家庭。 直到今天,一般中國家庭也沒有廢棄’慎終追遠’。雖然祖宗牌位已沒有了,但父母去世的喪事還是要慎重地辦一辦的,清明時節,很多家庭也還是沒有忘了上一上祖墳,燒幾炷高香。當然,那種借父母去世而大辦喪事,大肆張揚以撈取錢財的做法,已經違背了’慎終’的精神,不僅不能使民風歸于淳樸厚道,反而使人虛假意,陷于商業化的人情算計之中去了。
溫良恭儉讓的風范
【原文】
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注釋】
子禽:姓陳,名亢,字子禽。 子貢:孔子的學生,姓端木,名賜,字子貢。 夫子:古代對人的敬稱??鬃釉鲞^魯國的司寇,所以他的學生稱他為夫子。后來也因此而沿稱老師為夫子。其諸:表示推測的語氣,相當于’大概’、’或者’之類的意思。
【譯文】
子禽問子貢說:’夫子每到一個國家,都必定得知那個國家的政治情況。是他求來的呢?還是別人主動告訴他的呢?’子貢說:’夫子是靠溫和、善良、恭敬、儉樸、謙讓而獲得的。夫子這種獲得的方法,大概和別人獲得的方法是不相同的吧?’
【讀解】
溫、良、恭、儉、讓,表現在外是一個人做人的態度,行為的風范;植根于內則是人格的修養,文化的積淀。
孔子因為有這樣的修養和風范,所以別人會主動部政于他,請求他的指點。
當然,真要參與政事,治理國家,改造世界,僅有這種溫、良、恭、儉讓的風范是不夠的。所以革命家毛澤東要說:’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做文章,洋是繪畫繡花,不能那樣雅致,那樣從容 不近,文質彬彬,那樣溫良恭儉讓?!ā逗限r民運動考察報告》)
說到底,溫、良、恭、儉、讓是夫子的風范,儒者的本色。所以,即便是孔子本人,雖然別人都愿意問政于他,但他最終還是未能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只好回國做一個教書先生了此一生。
繼承父親的遺志
【原文】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注釋】
其:他的,這里指兒子,不是指父親。 沒:死去,與’在’相對。 三年:泛指多年
【譯文】
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觀察他的志向,當他父親死去以后,觀察他的行為。如果他長期不改變父親的原則,可以說是做到孝了?!?br>【讀解】
《中庸》說:’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簿褪钦f,所謂孝,就是要繼承先人的遺志,完成先人未竟的事業。這與’三年無改于父之道’的意思是一脈相承的。
就現代社會而言,即便父在,父子之間已多半是’人各有志,不能強勉’,哪里保得住’無改于父之道’呢?更不要說父沒以后三年乃至更長的時間了。
不僅現代社會如此,就是在封建宗法制的時代,盡管父親的絕對的威,也仍然有’訓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強梁’(《紅樓夢·好了歌解》)的現象發生。
所以,對于’三年無改于父之道’,也不可以作’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打洞洞’式的刻板理解,否則,盜賊的兒子不也就只有以做盜賊來盡孝道了嗎?
一言以蔽之,’三年無改于父之道’不外乎是在一般意義上要求我們繼承父親的遺志,完成父輩的未竟事業罷了。
和與禮的辯證法
【原文】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br>【注釋】
斯:此,這。節:節制,約束。
【譯文】
有子說:’禮的施行,以和諧為貴。以前圣王的治理之道,好就好在這里,不管小事大事都遵循這一原則。倡有行不通的地方,只知一味地為求和諧而求和諧,不用禮儀來加以節制,那也是不行的?!?br>【讀解】
禮本來指的是區別尊卑貴賤的等級制度及與之相應的禮節儀式。但禮的根本目的又在于起中和作用,也是要達和諧的境界。這樣就造成了禮與和之間既相矛盾又相統一的辯證關系。按照儒家的禮治觀點,就是要人們在遵守禮法的前提下和睦相處所。所以一方面是’禮之用,和為貴’,’和’是目的;另一方面,一味地為和而和,不以禮來進行約束,不講原則,也是不行的。這就是和與禮的辯證法。 用于處理人際關系,也就是既要團結,家和萬事興,和氣生財,又要堅持原則,不能搞庸俗的一團和氣,吹吹拍拍。說到底,還是毛澤東給我們開列的公式:團結--批評--團結。 下一篇:怎樣才算是好學?
怎樣才算是好學?
【原文】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br>【注釋】
就有道:接近德才兼備的人。 正:改正,修正。
【譯文】
孔子說:’君子飲食不貪求飽足,居住不貪求舒適,做事勤敏而說話謹慎,接近德才兼備的人而改正自己,這樣就可以說是好不的了?!?br>【讀解】
安貧樂道,不重視物質生活享受卻追求精神境界的升華;多做少說;以他人為鏡來改正、修養自己。做到了這三個方面,就可以說得上是好學的人了。 在這三個方面之中,最難做到的是第一個方面----安貧樂道。尤其是物欲橫流,金錢具有擋不住的誘惑的時代,一個大學生每月的費用少說也是幾百元,孔子所描繪的好學的典型,不過是一個寒酸而跟不上時代潮流的窮書生罷。 當然,在重精神而輕物質的時代,這種’窮書生’的形象未嘗不是值得學習的榜樣。所謂’越窮越革命,越窮越光榮’的說法,不是離我們今天不遠嗎?
貧而樂,富而好禮的境界
【原文】
子貢曰:’貧而無謅,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迂曉唬骸对姟吩疲骸缜腥绱瑁缱寥缒??!渌怪^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知來者?!?br>【注釋】
諂(chan):巴結,奉承。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見《詩經·衛風·淇澳》。這兩句詩有兩種解釋:一種認為切、磋、琢、磨分別指加工獸骨、象牙、玉、石頭為器物的工藝,引申意義則指學者做學問和修養自己離開了切磋琢磨就不能成器。另一種解釋則認為切、磋是指加工牙骨的工藝,切開了還得磋(銼平);琢、磨是指加工玉石的工藝,琢(雕刻)了還得磨(磨光滑)。引申意義則指學者做學問和修養自己要精益求精。從本節上下文的意義來看,宜作精益求精的理解。其:大概,想必,表示推測的語氣。賜:子貢的名。諸:之。
【譯文】
子貢說:’貧窮而不去巴結人,富有而不驕傲奢侈,這種人怎么樣?’孔子說:’可以,但不如貧窮而好禮的人?!迂曊f:’《詩經》上所說的切磋琢磨,精益求精,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孔子說:’賜呀,現在可以和你談論《詩經》了,因為告訴你一件事,你已經可以領會未告訴你的事,舉一反三了?!?br>【讀解】
子貢顯然是一個聰明的學生,’告諸往而知來’,能夠舉一反三地領會教師的意思。所以孔子認為可以和他討論《詩經》這樣較為深奧的學問了。 撇開孔子對子貢的贊揚不談,我們來看看子貢所說的’貧而無謅,富而無驕’與孔子所說的’貧而樂,富而好禮’兩者之間有什么聯系區別。 其實,無論是’貧而無謅,富而無驕’,還是’貧而樂,富而好禮’,都做了孟子所說的’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但二者又有層次和境界上的差別。 ’貧而無諂,富而無驕’是說一個人雖然窮困,雖然倒霉了但還是不諂媚,不拍馬屁,不去巴結討好人;雖然富有,雖然發財了但還是不以財傲人,不得意忘形,不驕奢淫逸。能做到這一步當然是很不錯的了,但嚴格說來,做到這一步還只是限于對貧富本身的計較,進而上升到對禮樂之道的追求了。達到這種境界的人,就像《呂氏春秋》上所說的那樣:’窮亦樂,達亦樂。所樂非窮達也,道得于此,則窮達一也?!ā秴问洗呵铩ば⑿杏[·慎人》)孔子’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論語·述而》),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論語·雍也》),都是這種境界的體現。 當然,對于’奔小康’的當今國人來說,更有現實意義的似乎是’富而無驕’,’富而好禮’的問題了。’富而無驕’,不處處擺出一副’大款’的派頭固然是不錯,但如果能夠更進一步’富而好禮’,追求精神方面的涵養,追求學問,講究做人的道理,尊重別人,處處以仁愛之心待人,那豈不是達到更加高尚的境界了嗎?
不憂慮別人不了解自己
【原文】
子曰:“不患人之不知,患不知人也?!?br>【注釋】
患:憂慮,怨恨。 不己知:“不知己”的倒裝。
【譯文】
孔子說:“不憂慮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憂慮自己不了解別人?!?br>【讀解】
別人不了解我,我還是我,于我自己并沒有什么損失。所以,“人不知而不慍”,值不得憂慮,更沒有怨天尤人。
相反?!爱嫽嬈るy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蔽也涣私鈩e人,則不知道別人的是非邪正,不能親近好人,遠離壞人,這倒是值得憂慮的。
當然,說是這么說,要真正做到卻是不容易。所以圣人不僅在《學而》打頭的一章里告訴我們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而且又在這末尾的一章里再次語重心長地說:“不患人之不知,患不知人也?!比『檬孜舱諔?。摘自公益成語網:www.5dyx.cn
8. 道學得很是什么意思
就是為人很古板,思想行為舉止像古代的道學先生一樣,有一點諷刺意味內容來自www.5dyx.cn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