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兵”的成語「遣將征兵」
本頁導讀:此網頁介紹成語“遣將征兵”的拓展閱讀資料,主要內容包括成語的詞條資料以及擴展資料:含有“兵將”二字的成語有哪些?、什么兵什么將 ( )兵( )將、古代征兵有多難、()兵()將 填上近義詞、帶兵和將的成語、請問古代軍隊中“參軍”是什么職務?、x兵x將的成語有哪些兵臨城下,為何主城招的將派遣到分城,征兵出征,主城的人口會下降?我這個程度的手臂外翻可以通過征兵體檢嗎盜版三國志如何征兵?等
目錄索引:
1:成語“遣將征兵”的詞條資料
2:含有“兵將”二字的成語有哪些?
3:什么兵什么將 ( )兵( )將
4:古代征兵有多難
5:()兵()將 填上近義詞
6:帶兵和將的成語
7:請問古代軍隊中“參軍”是什么職務?
8:x兵x將的成語有哪些
成語“遣將征兵”的詞條資料
成語讀音:qiǎn jiāng zhēng bīng
成語簡拼:QJZB
成語注音:ㄑ一ㄢˇ ㄐ一ㄤ ㄓㄥ ㄅ一ㄥ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聯合式成語
成語年代:當代成語
近義詞:遣將調兵
成語出處:蔡東藩《南北史通俗演義》第七回:“原來魏主嗣欲乘喪南侵,報復舊怨,因將宋史執回,即日遣將征兵,進攻滑臺。”摘自公益成語網:www.5dyx.cn
成語解釋:見“遣兵調將”。
成語用法:遣將征兵作謂語、定語、賓語;指調動安排人事。
英文翻譯:dispose manpower
成語“遣將征兵”的擴展資料
1. 含有“兵將”二字的成語有哪些?含有“兵將”二字的成語有遣將征兵、神兵天將、遣兵調將、兵強將勇、兵微將寡、損兵折將、精兵強將
【成語】: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拼音】: bīng lái jiàng dǎng,shuǐ lái tǔ yǎn
【解釋】: 指根據具體情況,采取靈活的對付辦法。
【出處】: 元·無名氏《大戰邳彤》:“主公,便好這兵來將擋,水來土掩?!?br>【舉例造句】: 常言道:“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事到其間,道在人為。少不得你我打點禮物,早差人上東京,央及老爺那里去。?
【拼音代碼】: bljy
【近義詞】:?兵來將敵,水來土堰
【反義詞】:?束手無策?
【用法】: 作主語、定語、分句;指根據具體情況處理
造句:
(1)依我看這事用不著發愁,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到時候自有對付的辦法。
(2)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有什么可怕的呢!事情總有解決的辦法!
(3)咱都保持一顆淡定的心,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咱不怕!
(4)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重要的是我們贏了。
(5)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以從容的心態面對吧!摘自公益成語:www.5dyx.cn
2. 什么兵什么將 ( )兵( )將
殘兵敗將 殘余的軍隊,失敗的將領。形容戰敗的部隊。 調兵遣將 調動兵力,派遣將領。泛指調動安排人力。 精兵強將 精良的士兵,勇猛的將領。形容戰斗力很強的將士。 遣兵調將 猶調兵遣將。亦作“遣將調兵”、“遣將征兵”。 神兵天將 比喻英勇善戰、行動迅捷的軍隊。 損兵折將 損:損失。軍士和將領都遭到損失。指打了敗仗。 天兵天將 舊指天上的軍隊和將領。也比喻本領高強的人們。 蝦兵蟹將 古代神怪小說里海龍王手下的兵將。比喻敵人的爪牙或不中用的大小婁羅。公益成語網:www.5dyx.cn
3. 古代征兵有多難
漢代,中央政府基本建立了普及義務兵役制度,便復原制度還不健全,所以有了漢樂府中所說的“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的現象。三國時期由于戰爭頻繁,征兵的數量更大,如曹操曾一次“收青州黃巾百萬,擇其精壯三十萬號為青州兵”,吳國還迫使山越出山為兵,見于史書的就有十幾萬。
三國以后的各個朝代有的實行軍戶制,有的實行募兵,但征兵制一直存在,特別是在發生大規模戰爭時,為滿足戰爭需要,朝廷都為大量征兵,如隋煬帝為征高麗“在山東增置軍府,掃地為兵”;杜甫詩中寫到“夜宿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再把中男行”,都說明唐政府為平安史之亂,連老人和十四五歲的少年都不放過。
三 國兵制
http://baike.baidu.com/view/1044231.html?wtp=tt
公元一九二年,士夫官僚集團成員曹操帶兵鎮壓青州黃巾軍,收得降兵三十余萬,他從中挑選精銳,擴充自己的隊伍,組成新軍“青州兵”。一九六年,曹操借口洛陽殘破,把漢獻帝接到由他控制的許縣,暫定許為漢都。同年,鑒于長期兵荒馬亂,人民流亡,土地荒蕪,各地糧食和兵源都發生危機,曹操又在許下募民屯田,以后更在其勢力范圍內的“州郡列置田官,所在積谷,征伐四方,無運糧之勞”(《三國志.魏志.武帝紀》注引《魏書》)。這樣,曹操在軍事上有了精銳強盛的部隊,在政治上“挾天子以令諸侯”,在經濟上也有了雄厚的基礎,再加上他能夠籠絡豪強大族和士夫官僚,善于招賢用將,終于統一了北方。這時能夠在軍事上和他進行較量的,只有劉備和孫兩股割據勢力。二零八年,曹操用漢獻帝的名義任命自己為相國,以后又封為魏公,進爵魏王,國家大一手獨攬,使東漢帝國名存實亡。公元二二零年,曹操病故,其子曹丕代漢稱帝,國號魏。次年,劉備在成都稱漢皇帝;又過一年,孫在江東自稱吳王,以后又進稱吳皇帝。三國分立對全國來說,似是分裂,對各自地區來說,卻是一片較廣大地區的統一。這種局面維持了四十多年。二六三年,魏軍伐蜀,直逼成都,蜀漢后主劉禪投降,蜀漢亡。二六五年,魏丞相、晉王司馬炎廢魏元帝曹奐,自立為帝,國號晉。二八零年,晉滅吳,結束了三國鼎立的局面,使中國得到暫時的表面的統一。
魏、蜀、吳三國,魏最強大,我們先來談魏兵制。
曹魏時期的中央軍,分為中軍和外軍。關于中、外軍的來歷,何茲全《魏晉的中軍》一文作了明確的闡述:“‘中軍’是對‘外軍’而來的,中外軍的區別形成于漢建安時代(公元一九六——二二零年),到魏黃初年間(公元二二零——二二六年)都督制成立,中外軍的區分及中外軍的名稱也就正式成立。建安以前,曹操集團不過是當時割據局面下的群雄之一。曹操迎獻帝都許,挾天子以令諸侯,尤其是在官渡之戰,打敗袁紹,取得冀、并、青諸州以后,他的統治區才漸具國家的規模。這時局面大了,再不能象過去一樣,帶領一支軍隊(雖不是全部也是大部)到處征戰,因之便產生了留屯的辦法。平定一個地方,即留一部分軍隊在那里駐防,并由一人任統帥,統攝轄區內諸軍。這種留屯制,實即魏晉以下盛行的軍事上分區的都督諸軍制的濫觴。這種情形,發生于曹操打敗袁紹占有冀、并諸州之后,到赤壁戰后,三國鼎峙的局面形成,便漸漸固定為一種制度,而且發展為后來的都督制。國家的軍隊既在事實上分了內外,內外的名稱自然也跟著形成,留屯在外的將軍及都督所領的兵,就稱為外軍;中央直轄的軍隊,就稱為中軍。”(《讀史集》二五八頁)
魏的中軍略等于漢代的南北軍,擔負著宿衛皇宮、拱衛京師的任務,所以《歷代兵制》認為“魏制略如東漢,南北軍如故”,依然把魏的中軍稱為南北軍。不過由于漢末三國戰事頻仍,中軍常常四出征伐,與漢代北軍相比,魏中軍的作戰任務重得多。
《歷代兵制》敘述了魏中軍的發展:“初,曹公自置武衛營于相府,以領軍主之。及文帝增置中營,于是有武衛、中壘二營,以領軍將軍并五校統之?!蔽湫l營是曹魏集團最親近的宿衛禁兵,其設置時間,王欣夫《補三國兵志》說在建安十三年(公元二零八年)。那時曹操剛做相國,便在相府自置武衛營。當時漢帝的禁兵為數已不多,且在曹操控制之下,武衛營一成立,相府更是威重漢宮。武衛營的統帥最初是許褚,官職為武衛中郎將,后遷武衛將軍。曹魏王國作武衛將軍的,都是皇帝很親近的人。魏文帝置中壘、中堅二營,歸中領軍統帥,魏明帝又置驍騎,游擊二營?!稓v代兵制》只提到武衛、中壘二營,有所疏漏?!稓v代兵制》說“武衛、中壘二營,以領軍將軍并五校統之”,也是不確的。事實上,曹魏先后置武衛、中壘、中堅、驍騎、游擊等新五營,歸中領軍統帥;東漢以來北軍的屯騎、步兵、射聲、越騎、長水五營,曹魏時期依然存在,但兵員已少的可憐,五校地位已不如武衛將軍等,已無可能去統帥武衛、中壘等新營。
關于魏中軍的組織系統,《歷代兵制》說:“有中、左、右、前軍各一師,又有中護、中領軍、領、護軍將軍各一人。其他雜號無常數。”陳傅良認為,漢的南北軍到曹魏時期演變為中、左、右、前軍了。其實,只有中軍相當于漢的南北軍,所謂左、右、前軍等,顯然與中軍相對,可能是對留屯在不同地方的外軍的稱呼?!度龂尽贰ⅰ顿Y治通鑒》常有“東兵”、“東軍”一類提法,都是指留屯東方的外軍,左、右、前軍等也是這類提法。中軍的統帥,陳傅良認為有“中護、中領軍、領、護軍將軍各一人”。歷來談曹魏兵制者,多象他一樣,以為魏中軍同時存在中護軍、中領軍與領軍、護軍這樣一批統帥。其實領軍與護軍和中領軍與中護軍是不同時期的職官?!队窈!肪硪蝗撸骸拔何錇橄?,以韓浩為護軍,史渙為領軍,非漢官也。建安十二年,改護軍為中護軍,領軍為中領軍?!边@段話與史實略有出入,但指出中護軍、中領軍的前身就是護軍、領軍,無疑是正確的。改領軍、護軍為中領軍、中護軍,是由于當時中央軍在事實上已分成中軍與外軍,所以要在中軍統帥領軍、護軍前冠以中字。由于領、護軍改名中領、中護軍后還有人沿舊稱,載之史書,故后人往往認為領、護軍與中領、中護軍并存。對于中領軍或中護軍中資歷厚重者,可進稱為領軍將軍或護軍將軍,但中軍也不可能同時既有領軍將軍、護軍將軍,又有中領軍、中護軍。中領軍是中軍諸營的統帥,他親領中領營,并兼領中軍諸營;中護軍在中軍的地位僅次于中領軍,他負責武官的選用,并親領中護營。
留屯各地的外軍,開始編制很不一致,統帥往往臨時由中央委派和更換。到魏文帝時,情況發生了變化?!稓v代兵制》:“黃初三年,特置都督諸州軍事,尋加四征四鎮將軍之號,又置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位太尉上?!辈芪旱亩级街T州軍事,是代表中央分駐各地的軍事長官,所領是不同于州郡兵的中央軍隊。所謂四征四鎮,是指征東將軍、征南將軍、征西將軍、征北將軍與鎮東將軍、鎮南將軍、鎮西將軍、鎮北將軍等稱號,此外還有所謂四安四平將軍的稱號,這些都不是固定軍職,而是臨時贈封的稱號。從這些稱號也可以知道,那些都督諸州軍事的將軍,是代表中央去行征伐鎮壓之。中外諸軍即中軍與外軍,“置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則是以大將軍統帥全國中央軍,大將軍成為曹魏最高軍事統帥。曹魏政是取代東漢王朝而建立的,開始仍以太尉為最高軍政長官,置大將軍后,太尉最重要的力被分割,所以陳傅良說大將軍“位太尉上”。
綜上所述,曹魏中央軍的系統是:
|——中軍-領軍、護軍——諸營將校
中央軍-大將軍——
|——外軍-都督諸州軍事
除了中軍與外軍,曹魏政還有作為地方兵的州郡兵。東漢光武帝罷兵募士,郡國兵力十分薄弱。到東漢末年,一些州郡守割據稱雄,兵力轉強,多數州郡的軍隊則逐一消滅或兼并。曹操統一北方,大大小小的割據武裝或被消滅,或被收編,北方各州郡往往只有留屯的中央軍,而沒有地方武裝了。當時丞相主簿司馬朗建議令州郡都建立地方武裝,以“外備四夷,內威不軌”?!稓v代兵制》:“自納司馬朗之言,復令州郡典兵,然未置尉,蓋太守或刺史兼帥?!敝菘け允貍浔局菘槁殻匾獣r也應調出征。州郡兵地位比中軍、外軍低,“州郡都督不與中外軍同......茍在中軍之例,雖下功必侯;如在州郡,雖功高不封”(《晉書.段灼傳》),但地方州郡長官的力卻借此大大膨脹起來。所以《歷代兵制》認為,曹魏政的“兵外聚于州牧,內歸于大將軍及太尉”。因此后來有人上疏魏明帝,要求解除緣邊州郡刺史、太守的領兵,另外派遣大將去鎮守,以免刺史、太守領了兵則“心軍功,不勤民事”,而不能“獨修務本之業”(《三國志.魏志.杜恕傳》)。
曹魏兵制,還有屯田兵值得一提,但陳傅良對此又疏漏了。曹魏的屯田分民屯和兵屯兩種,是漢代官田出租辦法及邊郡屯田的推廣。民屯的管理方式是:由大司農掌管全國的民屯,典農中郎將負責一州郡的民屯,典農都尉負責一縣級單位的民屯,屯司馬負責一生產單位——一屯。每一屯有屯田客五十人。民屯的任務是種植稻、粟、桑、麻,百分之五十至六十的收獲上繳政府。屯田客不服兵役,但實行軍法部勒式管理,應該納入兵制研究的范圍。建安初年開始的屯田,本是為了束縛流民于土地和為政府提供大量租入以充軍需;到魏末晉初,統治者為了世家大族的利益,經常分割屯田,瓜分屯田客,屯田制度遭到毀滅性破壞。兵屯的開始晚于民屯,一般是保持原有的軍事編制,設立在與吳蜀兩國對峙的邊境,讓士兵且佃且守。東吳也有與曹魏大體相似的兵屯和民屯。
再談蜀兵制。蜀漢兵制大致和魏相同,但又有其特點。蜀的中央軍,《歷代兵制》說:“蜀置五軍。其左、右將軍、督、護一人,其中師、監、護、典、參軍各一人,其前師、將軍、監、護、督軍各一人,其后督、將軍、兼一人。其將校略如漢?!蔽遘娂辞啊⒑?、左、右、中軍。中軍與曹魏一樣同時又是宿衛部隊;前、后、左、右四軍略等于曹魏的外軍。蜀漢中央軍置軍師將軍一至二人,為全國最高軍事統帥。五軍的組織系統不完全一樣,中軍有護軍、監軍、軍師、都護、領軍、典軍各一人;前、后軍有護軍、監軍、軍師、領軍、典軍各一人;左、右軍有護軍、監軍、都護各一人。據《三國志.蜀志.關張馬黃趙傳》,前、后、左、右軍的統帥分別是前將軍、后將軍、左將軍、右將軍,只有中軍統帥是護軍;而據王平、劉敏、姜維等傳,前、后、左、右四軍又常以護軍或監軍為各自的統帥。因此,前將軍等官號,究竟是護軍的另稱還是進稱,或者是不同時候的職官,還有待進一步考查。
蜀的基層軍隊,有許多不同的稱號?!稓v代兵制》:“兵有突將、無前、(上宗下貝)叟、青羌、散騎、武騎之別,蓋不全用蜀人也?!薄皠㈣皶r,三輔流人數萬,收以為兵,號東州兵?!边@里所舉的尚不完全,據王欣夫《補三國兵志》統計,蜀有以下稱號的基層軍隊:曲長,漢軍本有部和曲的編制,蜀有曲長,則在部分軍隊尚有曲的編制。屯將,蜀有屯將,則有屯的編制。突將,沖鋒隊的將領,則蜀軍往往有門的前鋒隊。無前、無當,二者可能同為一支精勇的隊伍。飛軍,以羌族的一支——青羌為主,分為五部。虎步,精勇的步兵隊伍?;ⅡT,精勇的騎兵隊伍,此外還有散騎、武騎等騎兵隊。白(目毛),由以白羽毛為飾的少數民族組成。(上宗下貝)叟,由(上宗下貝)人(湖南、四川一帶的少數民族)組成。此外還有夷兵,由荊州一帶少數民族組成。從這些稱號可以看出,蜀政不僅讓蜀中漢人當兵,而且大量以外族為兵,組成飛軍、青羌、白(目毛)、(上宗下貝)叟、夷兵等外族軍隊。從東州兵的情況還可看出,蜀漢還把外來流民組建成軍隊。
最后談東吳兵制。東吳兵制比較雜亂,大體也與魏無異。其軍隊特點,如《歷代兵制》所說:“吳多舟師,營校略異于漢?!睎|吳立國江南,北有長江天險,東南有東海、南海,內地多湖泊水澤,多水域的自然條件,尤其是豐富的物產和發達的經濟,決定其水軍強于魏、蜀,以致數次以舟師挫敗來進攻的曹魏大軍。東吳的般只體積大、數量多,并且有艨沖斗艦、樓船、飛云、蓋海、赤龍、馳馬、長安、大舶、大(舟扁)、青龍戰艦、晨鳧等眾多名號。根據《吳書》的記載,當時能載馬八十匹的還算小船(《三國志.吳志.孫傳》嘉禾二年注引)。又根據《晉陽秋》,西晉滅吳時,接收其船只五千余艘(《三國志.吳志.孫皓傳》注引),其中包括運輸船和戰船,運輸船中,相當大一部分于水軍作運輸軍需用。這樣,我們雖不能得知東吳水軍船只的具體數字,但其規模之大則是可以想見的。公元二三零年,吳大帝孫曾派將軍衛溫、諸葛直率領甲士萬人,乘船到達夷洲(今臺灣),可見當時東吳水軍舟師不僅時刻巡守長江天險,而且游弋于遼闊海域。東吳水軍統帥為水軍都督。
東吳的中央軍與曹魏、蜀漢相同,有前、后、左、右、中五軍,軍中將領亦有護軍、領軍、典軍、軍司馬等。一旦進行戰爭置大都督總領五軍,各軍置部督等。
東吳軍隊大部分由山居的越人組成,以山越為兵,僅見于記載的已不下十余萬。西晉滅東吳時,接收其軍隊二十三萬。東吳軍隊有許多不同名號。《歷代兵制》:“兵有解煩、敢死兩部,車下虎士、丹陽青巾、交州義士及健兒、武射之名非一,調度亦最無法?!边@里列舉的也很不完全。據王欣夫《補三國兵志》統計,東吳軍隊有下列名號:羽林,是宮廷禁衛部隊?;ⅡT,拱衛京城的騎兵部隊。敢死、解煩、無難、馬閑,都是精勇的沖鋒隊,多分左右兩部,各以左部督和右部督領兵。五營、五校,各有五營兵,五營有五營督領兵,五校有五校督領兵。升城、繞帳、外部、營下、帳下,大約都是屯駐在京城以外的隊伍,分前、后、左、右四軍。還有車下虎士、丹陽青巾、交州義士、健兒、勇敢、虎射吏等名號的地方兵。從義士、健兒等名號推測,這些地方隊伍可能大多為東吳豪族將帥厚養的子弟兵。《三國志.吳志.甘寧傳》:“能厚養健兒,健兒亦樂為用命”。可見這些隊伍與其世將領的關系非常特殊。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www.5dyx.cn
4. ()兵()將 填上近義詞
【敗兵折將】折:損失。軍士和將領都遭到損失。
【殘兵敗將】殘馀的軍隊,失敗的將領。形容戰敗的部隊。
【調兵遣將】調動兵力,派遣將領。泛指調動安排人力。
【驕兵悍將】驕:驕橫;悍:兇悍。驕橫、兇悍的兵將。形容難以高度的軍隊。
【精兵猛將】精:精銳;猛:勇猛。精良的士兵,勇猛的將領。形容戰斗力很強的將士。
【精兵強將】精良的士兵,勇猛的將領。形容戰斗力很強的將士。
【精兵勇將】精良的士兵,勇猛的將領。形容戰斗力很強的將士。
【遣兵調將】猶調兵遣將。亦作“遣將調兵”、“遣將征兵”。
【強兵猛將】強兵:強大的軍隊;猛將:威猛的武將。指軍隊強大而有戰斗力。
【神兵天將】比喻英勇善戰、行動迅捷的軍隊。
【損兵折將】損:損失。軍士和將領都遭到損失。指打了敗仗。
【天兵神將】比喻英勇善戰,行動迅捷的軍隊。
【天兵天將】舊指天上的軍隊和將領。也比喻本領高強的人們。
【蝦兵蟹將】古代神怪小說里海龍王手下的兵將。比喻敵人的爪牙或不中用的大小婁羅。www.5dyx.cn
5. 帶兵和將的成語
精兵強將、
敗將殘兵、
兵微將寡、
損兵折將、
兵敗將亡、
兵不由將、
將寡兵微、
遣將征兵、
神兵天將、
蟹將蝦兵、
強兵猛將、
將勇兵雄、
遣將調兵、
調兵遣將、
殘兵敗將、
敗兵折將、
蝦兵蟹將、
天兵天將、
遣兵調將、
兵多將廣、
兵勇將猛、
兵驕將傲、
兵強將勇、
兵老將驕、公益成語網:www.5dyx.cn
6. 請問古代軍隊中“參軍”是什么職務?
即參軍事。參軍或參軍事,本參謀軍務之稱。
后來這一軍事職務又擴展到政府系統,成為職能部門的主管。軍旅之中的參軍職責不好界定,參軍于幕職設置,類似于現代的私人顧問,具體職責或取決于特長,或取決于長官差遣,譬如馬謖因為長于兵事充武侯帳下參軍,主要工作便是贊畫方略。?
東漢靈帝時,陶謙以幽州刺史參司空車騎張溫軍事;獻帝時,孫堅亦為張溫參軍;荀彧參丞相曹操軍事。晉時軍府置為官員,如中軍將軍羊祜有參軍二人。南北朝隨其職司,稱諮議參軍、中兵參軍等,亦單稱參軍、參軍事,從此為諸曹之長的官名。
擴展資料:
參軍即參軍事。參軍或參軍事,本參謀軍務之稱。隋初仍北齊之舊。煬帝罷州置郡,改原來州的參軍事為書佐。唐參軍一般為七品或八品,也有低至從九品下的。
史籍記此官名,《隋書》、兩《唐書》于“參軍”下有“事”字,《通典》、《文獻通考》無。宋州官仍有參軍,曹名與唐有同異。明、清以參軍為經歷。參軍相當于現在的部隊參謀。?
如晉元帝為丞相時,府中設十三曹,均以參軍為長。北齊各州,刺史官有錄事、功曹、倉曹、中兵等參軍。隋初仍北齊之舊。煬帝罷州置郡,改原來州的參軍事為書佐。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參軍內容來自www.5dyx.cn
7. x兵x將的成語有哪些
殘兵敗將】殘余的軍隊,失敗的將領。形容戰敗的部隊。
調兵遣將】調動兵力,派遣將領。泛指調動安排人力。
精兵強將】精良的士兵,勇猛的將領。形容戰斗力很強的將士。
遣兵調將】猶調兵遣將。亦作“遣將調兵”、“遣將征兵”。
神兵天將】比喻英勇善戰、行動迅捷的軍隊。
損兵折將】損:損失。軍士和將領都遭到損失。指打了敗仗。
天兵天將】舊指天上的軍隊和將領。也比喻本領高強的人們。
蝦兵蟹將】古代神怪小說里海龍王手下的兵將。比喻敵人的爪牙或不中用的大小婁羅。來自公益成語:www.5dyx.cn
8. 兵臨城下,為何主城招的將派遣到分城,征兵出征,主城的人口會下降?
好像倆城根本沒關系啊…………是不是主城民怨高了??還是稅收增了,或者你在安撫那里添丁了?www.5dyx.cn
9. 我這個程度的手臂外翻可以通過征兵體檢嗎
有問題,我的就是跟你的一樣,被刷下來了。看你能不能找關系的了摘自www.5dyx.cn
10. 盜版三國志如何征兵?
先任命一個丞相,再點丞相,選 “任命官職”,找“武將任命”,在里面找大司馬,任命一個人(最好統帥高的),再點任大司馬的將領,點征召士兵,o了內容來自公益成語:www.5dyx.cn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