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濮上之音”的故事
“濮上之音”的成語故事:
春秋末年,晉平公在城外建造一座豪華的宮殿。衛靈公帶涓樂師前去祝賀,席間涓樂師把在濮水邊聽來的樂曲彈了一遍。晉國的曠樂師馬上制止說是商末延樂師為紂王所作的濮上之音,聽了會沉湎聲色中。3年后,晉平公因貪色而亡“桑間濮上亡國之音”是誰的名言?
孔子在《禮記·樂記》中說:“桑間濮上之音,亡國之音也?!?br>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桑間濮上之音,亡國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誣上...
“桑間濮上之音,亡國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誣上行私而不可止也”出自《樂記》。
《樂記》是我國古代最早的音樂美學和文藝理論著。其中對音樂歌舞藝術的起源、性質、特點、功能等方面,都有較為系統的論述,是研究古代文藝思想史的一部珍貴的文獻。
根據西漢學者劉向《別錄》的記載,《樂記》原有23篇,但流傳至今的只有11篇,依次為《樂本》、《樂論》、《樂禮》、《樂施》、《樂言》、《樂象》、《樂情》《魏文侯》、《賓牟賈》、《樂化》、《師乙》。
樂記篇——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耐動,放行于聲。聲相應,放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于戚羽毣,謂之樂。
譯文:一切音樂的產生,都源于人的內心。人們內心的活動,是受到外物影響的結果。人心受到外物的影響而激動起來,因而通過聲音表現出來。各種聲音相互應和,由此產生變化,由變化產生條理次序,叫做音。講音組合起來進行演奏和歌唱,配上道具干戚、羽旄的舞蹈,叫做樂。
樂本篇——
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聲噍以殺;其樂心感者。其聲嘩以緩,其喜心感者,其聲發以散;其怒心感者,其聲粗以歷;其散心感者,其聲直以廉;其愛心感者,其聲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動。
譯文:樂是由聲音生成的,它產生的本源在于人心受到外物的感動。所以心中產生悲哀的感情,則發出的聲音就急促而低沉;心中產生快樂的感情,則發出的聲音就舒展而和緩;心中產生喜悅的情感,則發出的聲音就振奮而奔放;心中產生憤怒的情感,則發出的聲音就粗曠而激越;心中的產生崇敬的情感,則發出的聲音莊重而正直;心中產生愛戀的情體,則產生的聲音和順而溫柔。這六種情感并非出自人的天性,而是受到外物的激發而產生的。
禮以道其志,樂以和其聲,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禮、樂、刑、政,其極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譯文:用禮制來引導人們的思想,用音樂來調和人們的情感,用政令來統一人們的行動,用刑法來防止人們的邪惡行為。用禮制、音樂、刑法、政令,這四者的最終目的是相同的,都是用來統一人們的思想意識,建立清明安定的政治局面的。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于中,故形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桑間濮上之音,亡國之音也!什么意思?
這里字面意思理解就是:頹廢淫蕩、低級趣味的樂曲,就是國家滅亡的聲音啊 指代 在歌舞升平中會使人沉淪乃至家破國亡 桑間濮上 出處 《禮記·樂記》:“桑間濮上之音,亡國之音也?!薄稘h書·地理志下》:“衛地有桑間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會,聲色生焉?! 踞屃x】:桑間在濮水之上,是古代衛國的地方。后來用“桑間濮上”指淫靡風氣盛行的地方。即男女幽會。
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桑間濮上之音,亡國之音也!求解釋
孔子曾曰過的話,大致用我們年代的話就是說:過于追求享受,會倒在民族后退,國家滅亡。桑間濮上之音過去指的是追求享受的音樂
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桑間 濮 上之音,亡國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誣...
出自《禮記·樂記》。原文是“鄭、衛之音,亂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間濮上之音,亡國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誣上行私而不可止也?!币馑际钦f,鄭、衛之音,于亂世之音,接近于慢音(指歌聲淫靡)了。桑間濮上之音,于亡國之音,它反映了國家政治的極端混亂,老百姓的流離失所,統治者的欺上瞞下自私自利而不可救藥。
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桑間濮上指的是什么?
桑間濮上sāng jiān pú shàng 【釋義】:桑間在濮水之上,是古代衛國的地方。后來用“桑間濮上”指淫靡風氣盛行的地方。即男女幽會?!境鎏帯浚骸抖Y記·樂記》:“桑間濮上之音,亡國之音也?!?《漢書·地理志下》:“衛地有桑間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會,聲色生焉?!薄臼纠浚何覐椀牟皇敲颐抑?,我唱的也不是桑間濮上之辭。(郭沫若《蔡文姬》第四幕第三場)【用法】:作賓語、定語;指男女幽會的地方【英文】:a place of a lover’s rendezvous in mulberry field <place of illicit love-makin>編輯本段成語故事 桑間在濮水之上,春秋時衛國地。濮水,也叫濮渠,流經春秋衛地。源有二支,一支首受濟水于今封丘縣西,東北流;一支首受黃河于今原陽縣北,東流經延津縣南。二支合流于長垣縣西,經滑縣、濮陽縣入山東注巨野澤。濮陽即因此水而得名。后因黃河決口、改道,漸被淹沒。 春秋時,濮水之畔,土地平闊氣候溫和,桑樹遍野,謂桑間濮上。當時衛國音樂不僅優美動聽,而且相當普及。但在當時中華風氣崇尚正派嚴謹、以禮持身的春秋諸國中,“鄭衛之音”被公認為淫靡放縱的代表,具體事例記載極多。以科學嚴謹的考證,當時的青年男女并非勞動,也絕非歌舞甚至是自由談情說愛,因為按照禮法,男女甚至不同路而行,更不要說共同勞作了,公開場合談情說愛更是無稽之談。而實際上衛國是在淫靡之音的熏陶下,男女禮法不嚴,縱情聲色,幽會于此地而已。“桑間濮上”不但不是當時這里繁榮景象的具體寫照,而正是極大的諷刺與批判,同時警醒后人一定要端正身姿、自尊自愛、以敬事人、以禮律己。
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什么之音的成語
什么之音的成語 :絲竹之音、靡靡之音、亡國之音、桑間之音、濮上之音、繞梁之音、正始之音、北鄙之音、弦外之音、鄭衛之音
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桑間濮上之音,亡國之音也”是孔子所言嗎
這句出處 《禮記·樂記》:“桑間濮上之音,亡國之音也?!薄稘h書·地理志下》:“衛地有桑間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會,聲色生焉。意思是:桑間在濮水之上,是古代衛國的地方。后來用“桑間濮上”指淫靡風氣盛行的地方。即男女幽會。根據字面意思理解就是:頹廢淫蕩、低級趣味的樂曲,就是國家滅亡的聲音啊,代指在歌舞升平中會使人沉淪乃至家破國亡。供參考。
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成語“濮上之音”擴展: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常用程度:生僻成語
成語注音:ㄆㄨˊ ㄕㄤˋ ㄓ 一ㄣ
成語用法:濮上之音作賓語;指不好的音樂。
成語解釋:濮上:古地名。靡靡之音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
造句:請不要沉湎于這濮上之音
成語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樂書》:“故聞此聲必于濮水之上,先聞此聲者國削?!?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近義詞:靡靡之音
成語簡拼:PSZY
成語讀音:pú shàng zhī yīn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