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畏首畏尾」
“畏首畏尾”的成語故事:
晉靈公11年(公元前610年),晉靈公在扈(hù)和一些諸侯會盟。鄭穆公想參加這一盛會,主盟人晉靈公卻拒絕和鄭公相見,原因是晉公認為鄭國和楚國勾結,對晉國懷有二心。鄭國的大臣子家派信使去晉國,給執政大夫趙盾(趙國國君的先人)捎去一封信,信中說,鄭穆公即位以來和晉國一直是友好的,即使面對楚國強大的壓力,也從來不敢對晉國三心二意。信中還反駁了晉君對鄭國的無理指責,接著用強硬的口氣說:古人有言說:畏首畏尾,身其余幾(怕頭怕尾,剩下來的身子還有多少)?又說:鹿死不擇音(鹿到臨死前顧不上發出好聽的鳴聲)。小國事奉大畏首畏尾表示意思相似的俗語是什么
畏首畏尾相似的俗語有小心翼翼,左顧右盼,猶豫不決,瞻前顧后。前怕狼后怕虎。gyjslw.com
如何解決工作上 畏首畏尾
工作中怕越位,畏首畏尾,不夠大膽,要做事就有出錯的可能,除非不做,不要怕錯,多做多收益,人非圣賢誰能無過,只過能改善莫大焉。另外,做事之前先考慮好也是必要的,但不能反反復復的考慮。gyjslw.com
我做事畏首畏尾
你缺少自信,但你有三思而后行的好習慣,好的習慣要繼續保持,至于缺少自信得好好改改,你做事前可以想想如果成功了會怎么樣,但也得想想失敗的后果,人活著就要敢于去搏,不能畏首畏尾的,不然會失去很多東西,至于缺乏自信你可以經常去開導下別的很不自信的人,你很有助于提高你的自信心,平時還可以對著鏡子演講啊什么的,多去公共場合,多交些新朋友,最好是很有自信的人,那樣你也會受感染變的很自信!gyjslw.com
畏首畏尾是什么意思
樓主,你好哇。?!窘忉尅浚何罚号拢瑧?。前也怕,后也怕。比喻做事膽子小,顧慮多。【出自】:《左傳·文公十七年》:“畏首畏尾,身其余幾?”【示例】:妹子平日但凡遇見吃酒行令,最是高興,從不~。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八十四回【近義詞】:瞻前顧后、左顧右盼【反義詞】:無所畏懼、當機立斷【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gyjslw.com
做事情思前想后,畏首畏尾,優柔寡斷
處事優柔寡斷是人的性格和思維判斷不確定造成的。首先要有健康的體魄和靈魂,克服不應有的雜念和膽怯心理,保持清晰的思維和觀察力,堅強勇敢,持之以恒,就不會這樣了。優柔寡斷跟什么有關?可能是一種過于謹慎的心理造成的。太過于患得患失,缺乏安全感。
在生活、工作、環境和生命過程中鼓勵果斷和魄力,它基于人的全面的素質和能力。在行動中的具體表現是!細節就是人的主動過程,由此獲得預期結果也在情理之中。竊以為影響這個過程通順并使結果的可能無效,關鍵因素與“過度”思考和優柔寡斷密不可分。
要改變就要有及時的心理暗示,提醒自己要果斷,做了就不后悔,后悔就不做;其次是在處事時所作的考慮要周全,但不是瑣碎而瞻前顧后,縮首畏尾。不要有太多顧慮,即使錯了,也是對你的一次幫助,怕什么?沒有失敗,哪來成功!
遇事優柔寡斷,拿不定主意,這是生活中常見的現象。有人上街要買臺電視機,由于價錢較高,又都不是名牌,往往反復比較,反復動搖。結果跑了許多家商店,去了許多次,就是決定不下來。
心理學家認為,人在處理問題時所表現的這種拿不定主意、優柔寡斷的心理現象是意志薄弱的表現
怎樣克服這種遇事拿不定主意、優柔寡斷的毛病呢?
1.自強自立,他們遇事總喜歡依賴別人,讓別人幫自己拿主意。所以當遇到需要自己拿主意的事情的時候,就顯得左右為難,不知道該怎么辦好了。所以,培養良好的自信、自立、自強、自主的意志力,培養自己的獨立性是非常重要的。
2.決定取舍,既覺得這個好,又認為那個也不差。要敢于做出取舍。在保持自己原則的同時,不要太過追求完美,而要勇于面對,決定取舍。
3.有膽有識,人的決策水平與其所具有的知識經驗有很大的相關。一個人的知識經驗越豐富,其決策水平就越高;反之則越低。這也就是俗話所說的“有膽有識,有識有膽?!薄?br> 4.主動思維:“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學會自己主動思維,不要想著靠別人就會有很大的提高和進步。當你遇到一件你難以取舍的事情的時候,先不要盲 目沖動的做決定,也不要等著別人來教你怎么做,要自己冷靜的思考、分析,然后自己去做決定,這樣多多練習自己主動思考,會讓你成為一個有主見的人,不再優 柔寡斷。
5.遇事冷靜,穩定情緒,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仔細分析,亦有助于培養果斷的意志。
如果拿不定主意,就跟著第六感走,不管對或錯,成功或失敗都不用后悔,至少你努力過!
一切都過去的! 拿起你的魄力挑戰未來,沒什么大不了的!gyjslw.com
畏首畏尾什么意思?
春秋時,執掌晉國政的趙盾召集齊、宋、衛等各國國君會盟于鄭國的扈地,慶賀晉靈公立為君主。鄭穆公對這次會盟顧慮重重,沒有赴會,受到晉靈公的責難。原來鄭國地處晉、楚兩個大國之間,既不敢得罪楚國,也不敢得罪晉國。而晉、楚相互爭霸,都希望拉攏鄭國。后來,鄭國的歸生寫信給趙盾,陳述鄭國的艱難處境,希望他原諒鄭穆公前次沒有去赴會。他在信中說:“鄭君怎么敢不尊重晉國呢?這些年來,鄭國一會兒朝見楚王,一會兒朝見晉君,真不知該如何是好。假如今天有一個大國說:‘你使我感到不滿意’,鄭國就會惶恐不安。鄭國就好像一個既怕頭部被人傷害,又怕身體被人傷害的人。仔細想來,一個人除了頭部和身體之外,還有什么呢?如果大國用仁義對待小國,小國就順從;如果逼迫太急,小國就只好像鹿一樣,哪怕是危險之地也要奔跑而去?!壁w盾看了來信,對手下的人說:“歸生說的話很在理,晉國真的逼急了,鄭國就會投靠楚國?!庇谑牵扇伺c鄭國講和,并將弟弟趙穿作為人質送往鄭國,以此表示對鄭國的友好。gyjslw.com
畏首畏尾相似意思的俗語是什么
畏首畏尾的近義詞 :左顧右盼、猶豫不決、投鼠忌器、縮手縮腳、瞻前顧后、膽小如鼠、諸多忌憚、別再猶豫gyjslw.com
畏首畏尾與首尾呼應的意思
畏首畏尾[讀音][wèi shǒ wèi wěi] [解釋]畏:怕,懼。前也怕,后也怕。比喻做事膽子小,顧慮多。[出處]《左傳·文公十七年》:“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余幾?’”[例句]1. 青年人應當敢于創新,敢于實踐,而不應當~,束手束腳。首尾呼應讀音shǒu wěi hū yìng詞語釋義 頭和尾相互接應。原指作戰時相互接應。又叫首尾照應。gyjslw.com
畏首畏尾 身其余幾 是啥意思?
“”畏首畏尾,身其余幾
【出處節選】《鄭子家告趙宣子》——先秦·左丘明?
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余幾?”又曰:“鹿死不擇音。”小國之事大國也,德,則其人也;不德,則其鹿也。鋌而走險,急何能擇?命之罔極,亦知亡矣。將悉敝賦以待于鯈,唯執事命之。
【白話譯文】古人有言說:“頭也害怕尾也害怕,留下身子還能剩余多少不害怕呢?”又說:“鹿要死也就不管自己的聲音了。”小國服侍大國,大國以仁德對待它,它就是人;不用仁德對待它,它就是一只鹿,著急了就會疾速走入險境,著急了還能選擇嗎?
大國無準則地下命令,我們也知道要滅亡了,只能把我國的全部軍資集中起來在鯈地等待了,任憑你執政命令我們吧。
擴展資料
1、《鄭子家告趙宣子》創作背景
《鄭子家告趙宣子》是春秋時期創作的散文,作者是左丘明。主要講述了鄭國是夾在晉、楚兩個對立的大國之間的小國,外交關系很難處理,鄭子家的這篇外交辭令,利用兩大國的矛盾,逐年逐月羅列事實,批評晉的苛刻要求,甚至不惜以決裂相警告,終于迫使晉人讓步。
2、《鄭子家告趙宣子》鑒賞
這是鄭晉外交斗爭的一個回合。鄭國處于晉楚兩強之間,對于近鄰的晉國要侍奉,可對于遠一些的楚國也要朝拜,這還未計尚須在齊秦的周旋,察言觀色仰人鼻息,夾縫中的茍活苦不堪言。但是晉國對此還很不滿意。于是,鄭國的執政大臣子家給晉國的執政大臣趙宣子寫了這封信。
這是一份照會,也可以說相當于一份最后通牒。在信中子家歷數了鄭君對晉的朝見,暗示其所表現出的恭順已無以復加,如果晉再如此逼迫,不對現行政策改弦更張,那鄭國只能是鋌而走險,徹底投靠楚國,和晉國決一死戰。
本文涉及的史實發生在魯文公十七年,即晉靈公繼位的第十年,應該說那時他還是個青少年,國家事務的決斷,仍須趙盾為之。子家致函趙盾,是相當適宜的,但是作為正式的外交照會,書面上仍然對著晉靈公。gyjslw.com
畏首畏尾對應的俗語?
畏首畏尾對應的俗語是:前怕狼后怕虎望,謝謝!gyjslw.com
成語“畏首畏尾”擴展:
近義詞:瞻前顧后、左顧右盼成語注音:ㄨㄟˋ ㄕㄡˇ ㄨㄟˋ ㄨㄟˇ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反義詞:無所畏懼、當機立斷
成語用法:畏首畏尾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成語解釋:比喻作事膽子?。活檻]多。畏:畏懼;害怕。
成語結構:聯合式成語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成語出處:先秦 左丘明《左傳 文公十七年》:“古人有言云:‘畏首畏尾,身其余幾?’”gyjslw.com
其他翻譯:<德>übervorsichtig
成語讀音:wèi shǒu wèi wěi
俄文翻譯:бояться всех и вся <всего бояться>
造句:妹子平日但凡遇見吃酒行令,最是高興,從不畏首畏尾。(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八十四回)
日文翻譯:肝(きも)っ玉(たま)が小さく,くよくよと考(かんが)える
感情色彩:貶義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成語簡拼:WSWW
成語謎語:不怕中間
英文翻譯:be overcautious
讀音糾正:首,不能讀作“sǒu”。
錯字糾正:畏,不能寫作“為”。
成語辨析:畏首畏尾和“瞻前顧后”;都有“顧慮重重”的意思。但畏首畏尾重在膽小怕事;“瞻前顧后”重在猶豫不定;并可用來形容考慮周密;辦事謹慎。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