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眾”字的成語「眾心歸附」
成語“眾心歸附”的詞條資料
成語讀音:zhòng xīn guī fù成語簡拼:ZXGF
成語注音:ㄓㄨㄥˋ ㄒ一ㄣ ㄍㄨㄟ ㄈㄨˋ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主謂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眾望有歸、眾望所歸、眾望攸歸
成語出處:明·無名氏《楊家將演義》第一卷:“隨世宗征伐,屢建大功,眾心歸附?!?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成語解釋:歸:歸附,趨向。眾人所期望和敬仰的。形容在群眾中威望很高
成語用法:眾心歸附作謂語、定語;用于書面語。
成語“眾心歸附”的擴展資料
1. 眾心歸附 的 拼音 是眾心歸附拼音:[zhòng xīn guī fù]眾心歸附[釋義] 眾人所期望和敬仰的 [出處] 《楊家將演義》
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2. 運籌在帷幄,雖得眾心歸。 決勝於千里,還須擇地舉
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皆具備方為上上之舉
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3. 人心歸附是什么意思
人心歸附指人心所向 眾望所歸指人民群眾都認可他,承認他,傾向他。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4. 朱元璋26子, 為何沒人敢和朱標爭太子位, 甚至連朱棣都選擇隱忍呢?
眾所周知,自古皇家欲至上,為了太子之位、皇帝位置,兄弟反目,父子成仇,但在大明王朝建立之初,朱元璋登基大寶,坐穩皇帝位之后,在他的26個兒子中,直接立大兒子朱標為太子,其他皇子為什么沒人敢爭,甚至連文武兼備的朱棣也選擇隱忍呢?事情原來是這樣的。
俗話說:打天下容易,治天下難?!捌蜇せ实邸敝煸笆且粋€打天下的開國皇帝,也是一個殺伐果斷之人,不然也不會奪得天下。但一個新生王朝的建立必然經歷炮火戰爭,生靈涂炭、經濟頹廢在所難免,在治理國家時則需要仁厚治天下,當朱元璋在戰火中建立了大明王朝后,就需要一位能夠為這個國家休養生息、能夠用仁厚之心治理天下的君主出現,而朱標無外乎就是最合理的人選,他不僅有很好的群眾基礎,而且知識淵博,性格仁厚,所以自然也就成了皇位繼承的最佳人選。
1、朱標的出身好。
朱標是朱元璋與馬皇后的第一個兒子,也是嫡長子,而且出生于戰火中。朱元璋對馬皇后的感情非常好,他們是患難夫妻,即使在朱元璋成為皇帝后,也只有馬皇后敢管他,他們有著深厚的感情基礎。所以愛屋及烏,朱元璋對于他和馬皇后的第一個兒子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再加上馬皇后去世后,朱元璋將其對馬皇后的思念便全部灌注在朱標的身上,這也是固定其太子之位的重要原因。
并且,在中國封建傳統下,家天下是有著重要規定,不管是帝王還是侯爵都是按照嫡庶長幼順序來的。按照封建王朝所尊崇的祖制來說,皇位的合法繼承人是皇帝的嫡長子,朱標是老大,而且還是皇后所生,是嫡長子,立為太子很相當于是法定的,老二是秦王朱樉,老三是晉王朱棡,而朱棣才是老四。所以,在朱元璋立朱標為太子時,其他兒子不敢爭,也不能爭。
雖然朱標英年早逝,但在朱標去世以后,老二老三還健在,如果按照祖制,有嫡長子之后是嫡子,如果沒有才會到長子。就算朱元璋把皇位給自己兒子,按照順序是老二或者老三,而朱棣還是與皇位無緣。
2、朱標能力非常強。
朱標生于朱元璋攻打南京期間,自打他出生開始,直至洪武二十五年去世,朱元璋就一直把他視為自己的唯一接班人,從來沒有想過要換人。其太子之位可謂是堅如磐石。很多人覺得朱標能當太子,僅僅只是因為他是嫡長子,仿佛好像他不是嫡長子,他就沒能力坐穩太子之位似的。
但其實朱標真的是被大大低估了,他的能力和他的手腕,完全配得上太子之位。比如洪武十年,朱元璋下旨意明言“朝中政事先啟請太子處分,然后奏聞”。非常大膽的給朱標放。在朱標以太子身份主持政務期間,正好是明朝四大案的集中爆發期。除了藍玉案外,其余的三大案,朱標都有親自過手。他除了因為受孫子牽連進胡惟庸案的老師宋濂向朱元璋求過情外,在史料當中看不出朱標與朱元璋在大政方針上有過明確的對立。如果他支持朱元璋,說明他是個狠人;如果他不支持朱元璋,而朱元璋又依然對他很信任,說明他的心理承受能力,抗壓能力極高,是個城府很深的狠人。這種人當太子,朱棣那幫人豈敢造次?
皇帝讓太子主持處理政事,這會對皇帝力構成相當大的威脅,所以歷代皇帝都很難做到真心放手讓太子參與政務。比如康熙早年對太子胤礽也是各種放,但最后出于對胤礽的不信任,還是把他廢了。因為皇帝對太子放,太子如果沒有極深的政治城府和忍耐力,下場通常不會太好。而朱元璋敢讓朱標處理政務,且朱標從來沒有受到朱元璋的懷疑,一直穩坐太子之位,這說明朱標的能力真的不一般。朱元璋甚至是故意給朱標搭臺,讓他作為自己在政治上的緩沖器。而朱標也借朱元璋的威懾而使人心歸附自己。父子二人利益和立場高度一致,沒有任何對立,這是一種政治合作,也是帝王政治。
3、朱標的“太子黨”勢力強大,其他皇子不敢爭。
大將軍藍玉就是朱標太子黨的首領人物之一,他的姐夫是常遇春,常遇春是太子朱標的岳父,藍玉是太子妃的舅父。再加上藍玉與太子朱標關系莫逆,視朱標為主,是太子黨的武將派首腦人物。因極力維護太子的儲君地位,與早已覬覦皇位的燕王交惡。并且藍玉有膽有謀,勇敢善戰,屢立戰功。于捕魚兒海中大破北元,基本摧毀其職官體系而名震天下??梢哉f,朱元璋為兒子朱標組建當時明朝超一流的武人集團做為兒子繼承大統的班底。藍玉就是朱元璋留給朱標的輔臣,是朱元璋門為朱標打造的太子黨。因為藍玉實在太厲害,連朱元璋都未必能完全鎮得住他。就憑朱棣手底下那幾塊料,哪里是朱標太子黨的對手?一個藍玉就能把朱棣的十萬鐵騎打敗。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即太子朱標病死的第二年,朱元璋故意挑起“藍玉案”,一連誅殺了13名開國功臣。這13位被誅殺的功臣也是朱標的太子黨班底。
所以,當時朱標的太子黨班底非常強大,包括朱棣在內的其他皇子根本就沒有實力爭,也不敢爭。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5. 烏蘭布通之戰,強大的游牧民族是如何走向衰落的呢?
公元1690年,在今天內蒙古大草原的(今赤峰境內),兩支旌旗鮮明的軍隊展開廝殺,雙方的隊伍皆以騎兵為主,同時兼雜著火器部隊與步兵,漫山遍野的軍隊來往沖殺,弓箭與槍炮交相輝映,直至最后陷入了殘酷的肉搏戰。當戰場硝煙散盡之后,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大清取得了最后的勝利,而他的對手,最后一支雄霸漠北的游牧部落——噶爾丹蒙古人,終究折戟沉沙在遼闊的草原。自此之后,游牧民族的世界再也無力重燃成吉思汗式的榮耀。
01 噶爾丹席卷漠北
早在烏蘭布通之戰前的十余年前,本于漠西蒙古四部之一的準噶爾部就一統天山南北,先是殺和碩特部首領,又趕走土爾扈特部(該部在乾隆時期又從伏爾加河流域遷回),成為漠西蒙古領袖。隨后,準噶爾又南越天山征服塔里木盆地諸國,并一直向東遠征到河西走廊西部一帶。
到1680年左右,準噶爾汗國又向西征服了中亞費爾干納盆地與哈薩克的部分區域,成為了內亞草原地帶規模最大的游牧帝國。在成為西北霸主之后,準噶爾將矛頭指向了蒙古人光榮的發源地——漠北草原。
1688年,噶爾丹在沙俄的側翼相應之下,悍然越過阿爾泰山脈,進入蒙古高原,向鄂爾渾河流域的喀爾喀蒙古(漠北蒙古,后來俗稱的外蒙古)發動攻擊,喀爾喀人狼狽逃竄向內蒙古,并向康熙皇帝求援。于是,大清與準噶爾部的大戰一觸即發。
02 噶爾丹的隱憂
席卷漠北后的噶爾丹雖然看起來勢力雄厚,然其背后卻有難言之隱。在噶爾丹在漠北耀武揚威的當口,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也就是當年噶爾丹所弒兄長的遺子)在北疆伊犁河流域自立大旗,帶走了噶爾丹東征大軍中的五千兵力(占噶爾丹部眾總數的六分之一),并與清政府公然聯合,從而極大削弱了準噶爾部在南疆與中亞的統治力量。
隨后,準噶爾大軍百年成為了流竄與大漠南北的無家之軍,被其裹挾的蒙古軍隊雖多,但難以真正歸心,反倒是掌握了滿蒙聯盟大旗的清政府,利用存亡救續的大義,獲得了大漠南北蒙古人的心理歸附。
03 大清強軍
轉觀清朝方面,康熙皇帝對于這場戰爭的準備十分充足,他不僅提前預知了噶爾丹南下的主要目的是“劫掠”而非占地,并且堅定了“不使其一人一馬還”的全面殲滅戰略??滴趸实墼趹馉幹跋群缶糯窝膊槊晒诺貐^,在黑龍江到西安的遙遠戰線上制定了完備戰略策應體系。當噶爾丹主力在呼倫貝爾地區大肆擄掠之后,便向南沿大興安嶺西麓南下,而康熙皇帝則御駕親征,在烏蘭布通附近的必經之地與噶爾丹的強盜軍團迎面對戰。
圖/清朝皇帝出征
交戰之前的清軍軍力明顯占優勢地位,八旗軍與蒙古各部落共計十萬人左右,是當時噶爾丹部的兩到三倍,其中包括了滿洲火器營與漢族鳥槍兵5000余人,熱兵器力量與擁有俄國滑膛槍但數量相對較少的噶爾丹軍持平。清軍初戰并不順利,康熙皇帝的舅舅佟國綱在統領左路軍隊沖殺時被槍殺,多名蒙古族將領陣亡,后依靠清軍集體戰力的優勢才將噶爾丹軍隊逼入高處險寨中。
圖/烏蘭布通之戰地圖
隨后,噶爾丹軍隊在清軍圍困之下不得以求和,并乘空隙逃亡漠北,而此時的康熙皇帝已經與漠北各部進行了深度合作,不僅將大量人畜遷往漠南,更讓漠北各部伺機偷其歸路,導致噶爾丹的部落在軍事封鎖之下只得逃回漠西,喪失了再次南下的根本力量。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6. 眾心歸附 的 拼音 是
眾心歸附拼音:[zhòng xīn guī fù]眾心歸附[釋義] 眾人所期望和敬仰的 [出處] 《楊家將演義》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7. 乘其初叛,眾心未附,疾往擊之。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趁著他剛叛變,眾人的心還沒有歸附他,趕快前往進攻他。
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8. 人心歸附是什么意思
人心歸附指人心所向 眾望所歸指人民群眾都認可他,承認他,傾向他。
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9. 乘其初叛,眾心未附,疾往擊之。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趁著他剛叛變,眾人的心還沒有歸附他,趕快前往進攻他。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