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善一”「獨善一身」
成語“獨善一身”的詞條資料
成語讀音:dú shàn yī shēn成語簡拼:DSYS
成語注音:ㄉㄨˊ ㄕㄢˋ 一 ㄕㄣ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動賓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獨善吾身、獨善其身
成語出處:唐·白居易《新制布裘》詩:“丈夫貴兼濟,豈獨善一身?” 本內容來自gyjslw.com
成語解釋:同“獨善其身”。
成語用法:獨善一身作謂語、定語、狀語;指個人修養。
成語造句:吾欲力紹絕業,鋟木宣布有可成之資,第未有任其責者耳,獨善一身曷若與天下共之。金·元好問《通真子墓碣銘》
英文翻譯:maintain one's own integrity
成語“獨善一身”的擴展資料
1. 獨善其身與明哲保身有什么不同區別如下:
1、詞義不同
【獨善其身】
原指獨自修養身心,保持個人的節操。后指只顧自己,不管他人的個人主義處事哲學。
【明哲保身】
古時本意指明智的人善于保全自己。如今也比喻因怕連累自己而回避斗爭的處世態度,多作中性詞使用。
2、出處不同
【獨善其身】
語出《孟子·盡心上》:“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br>【明哲保身】
語出《詩·大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3、用法不同
【獨善其身】
作謂語、定語、狀語;指個人修養【結 構】動賓式。
【明哲保身】
連動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擴展資料:
【示例】
1、他是個獨善其身的人,這樣的事難道他會站出來主持公道嗎?
2、獨善其身的思想是要不得的,它是一種個人主義的處世哲學。
3、獨善其身,明哲保身是個人主義的處世哲學。
4、老李是個明哲保身的人,他相信佩韋自緩的道理萬分正確。
5、只要與自己無關,便不聞不問,明知不對,也少說為佳。這是明哲保身的消極態度。
6、她為人處世的第一條原則就是明哲保身。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_獨善其身
百度百科_明哲保身本內容來自gyjslw.com
2. 獨善其身形容一個女人好嗎
不好。是貶義詞。
獨善其身 [ dú shàn qí shēn ]
釋義:《孟子·盡心上》:“窮則獨善其身”。意思是做不上官,就搞好自身的修養。現在也指只顧自己,缺乏集體精神。
出處:《孟子·盡心上》?!案F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白話譯文:《孟子·盡心上》?!安坏弥镜臅r候就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養,得志的時候就要努力讓天下人就是指百姓都能得到好處?!?br>dú:聲母:d,韻母:u,聲調:第二聲。?
shàn:聲母:sh,韻母:an,聲調:第四聲。??
qí:聲母:q,韻母:i,聲調:第二聲。??
shēn:聲母:sh,韻母:en,聲調:第一聲。?
筆順
擴展資料:
近義詞: 逍遙自得 、潔身自愛、 獨善吾身、 潔身自好、 自私自利 、明哲保身。
反義詞 :見義勇為 、舍己為人、 心懷天下 、急公好義、 助人為樂。
一、潔身自愛 [ jié shēn zì ài ]
保持自己純潔,不同流合污。也指怕招惹是非,只顧自己好,不關心公眾事情。
出處:《孟子·萬章上》:“歸潔其身而已矣?!?br>白話譯文:《孟子·萬章上》:“歸根究底潔身自好而已?!?br>二、獨善吾身?[ dú shàn wú shēn ]
指只顧自己,不管別人。同“獨善其身”。
出處:郭沫若《星空·孤竹君之二子》:“我在這高天厚地之中發誓宣明:我只能離群索居,獨善吾身!”本內容來自gyjslw.com
3. “窮則獨善其身”什么意思?后半句是什么?出自哪里?
這句話的意思是:窮,多指身處逆境,窮困潦倒,人生不得志。善其身,即為使其身善,也就是使自己在道德修養方面更高尚,所謂修身養性,如此而已。 “窮則獨善其身”就是指,如果人身處逆境不得志,就要銳意進取,更多地注重自身品德、能力的提高。
后半句是:達則兼濟天下。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引自孟子的《盡心章句上》,原來說的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后人改“兼善”為“兼濟”,且不失孟子原義。就是說, 不得志時就潔身自好修養個人品德,得志顯達之時就要造福天下百姓。
《盡心章句上》選自《孟子》。創作于戰國時代。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鄒國人(也就是現在的山東鄒縣東南人),距離孔子的故鄉曲阜不遠。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后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于子思的學生。學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到過 梁(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當時幾個大國都致力于富國強兵,爭取通過暴力的手段實現統一,他繼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將其發展成為’仁政’思想,被稱為’亞圣’。
原文:孟子謂宋勾踐曰:’子好游乎?吾語子游:人知之,亦囂囂; 人不知,亦囂囂。’曰:’何如斯可以囂囂矣?’曰:’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故土窮不失義,達不離道。 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br>譯文:孟子對宋勾踐說:’你喜歡游說各國的君主嗎?我告訴你游說的態度:別人理解也安詳自得;別人不理解也安詳自得?!喂篡`問:’怎樣才能做到安詳自得呢?’孟子說:’尊崇道德,喜愛仁義,就可以安詳自得了。所以士人窮困時不失去仁義;顯達時不背離道德。窮困時不失去仁義,所 以安詳自得;顯達時不背離道德,所以老百姓不失望。古代的人,得時恩惠施于百姓;不得志時修養自身以顯現于世。窮困時獨善其身,顯達時兼善天下?!?br>本文鑒賞:窮達都是身外事,只有道義都是根本。所以能窮不失義,達不離道。至于’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則與孔子所說’用之則行,舍之則藏’一樣,進可以攻,退可以守,成為兩千多年來 本內容來自gyjslw.com
4. 獨善其身是什么意思?
完整的一概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淺顯的說就是人發達了要盡可能多的照顧別人,做好事,做有利于社會的事情;人貧窮或者倒霉的時候盡量不要去連累別人,盡可能的不給社會和別人造成負擔! 得志、成功取得富貴之時,不能忘了普通百姓,也要讓他們過上好日子; 而自己窮困、有困難時不能拖累其他的人。
本內容來自gyjslw.com
5. 什么叫獨善其身
“獨善其身”向來是個不夠好的詞兒。儒家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獨善其身是君子處境困難時的不得已之舉。在佛家看來,獨善其身是“自了漢”所為,和救苦救難的菩薩不可同日而語。在我前幾十年所受的教育里,獨善其身頗有“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意思,簡直是貶義了。 “人之患在于好為人師”,可見好為人師的人實在太多了,但也說明了我們不愿獨善其身的決心。而結果如何呢?是不是人人皆圣賢了呢?似乎未必。在舊社會,有一句罵人的話是“滿嘴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如今,有“他在大談廉政時被‘請’下臺”的新聞??梢?,有時候兼濟天下竟然比獨善其身還容易一些呢。 很喜歡《世說新語》里的這一則——周子居常云:“吾時月不見黃叔度,則鄙吝之心已復生矣!”黃叔度是個牛醫的兒子,出身寒微,但有像顏回一樣的德行。和他在一起,如坐春風,如洗“精神桑拿”,靈魂得到無形的提升;若有些日子不見,就會意識到“鄙吝之心已復生矣”(其實這也正從另一個方面見證了黃叔度的功績:道德墮落的人是意識不到“鄙吝之心”的)。我不知道黃叔度和周子居在一起時都說了些什么,但我相信黃叔度絕不會“滿嘴仁義道德”,他只是以他純潔而芬芳的存在,春風化雨般地感染著他人。這就是“獨善其身”的力量。 無論世態如何炎涼,人心如何澆薄,“善”永遠是指引人類前進的明燈。一個人如果能真誠地為“獨善其身”而努力,“善”到一定程度,就能自然而然地給他人以好的影響。這是一項切實而偉大的事業。 “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源于《孟子》,前半句表達了儒家的理想主義和入世精神,而后半句顯示出道家的豁達態度與出世境界。這是表示一種理想主義精神:如果得志,我要造福于天下百姓。即使不得志,我也要潔身自好,絕不與腐敗勢力同流合污。所謂“獨善其身”在這里就是“窮不失義”,而不是去作“逍遙游”;是“修身見于世”,而決不是“出世”。這后半句并沒有道家所提倡的那種難得糊涂、玩世不恭的態度。
本內容來自gyjslw.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