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如()”「吾膝如鐵」
成語“吾膝如鐵”的詞條資料
成語讀音:wú xī rú tiě成語簡拼:WXRT
成語注音:ㄨˊ ㄒ一 ㄖㄨˊ ㄊ一ㄝˇ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主謂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成語出處:《元史·李齊傳》:“吾膝如鐵,豈肯為賊屈?” gyjslw.com
成語解釋:比喻剛強不屈。
成語用法:吾膝如鐵作謂語;用于處事。
成語“吾膝如鐵”的擴展資料
1. 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這句古詩文的意思是什么?意思是如果請我去醫治,保管早上治晚上就像箭一樣筆直了
原文是
昔有醫人。自媒能治背駝,曰:“如弓者,如蝦者,如環者,若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矣?!币蝗诵叛桑怪务?。乃索板二片,以一置于地下,臥駝者其上,又以一壓焉,而即矖(xi)焉。駝者隨直,亦隨死。其子欲訴諸官。醫人曰:“我業治駝,但管人直,那管人死!”嗚呼,今之為官,但管錢糧收,不管百姓死,何異于此醫哉!
還有另外一個本:
昔有醫人,自詡能治背駝,曰:“如弓者、如蝦者、如環者,若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矣。”一人信焉,使治駝,乃索板二,以一置于地下,臥駝者其上,又以一壓焉,又踐之。駝者隨直,亦隨死。其子欲訴諸官。醫人曰:“我業治駝,但管人直,不管人死!”嗚呼,今之為官,但管錢糧收,不管百姓死,何異于此醫哉!
一些字的解釋 1.媒:自我宣揚
2.延:請
3.鳴:告發
4.詡:夸耀
5.矢:箭
6.業:職業
7.昔:以前
8.使:讓
9.但:但是
10.索:要
11.直:筆直
12 .以:用
13.置:安放
14.于:在
15.踐:踐踏
16.亦:也
17.欲:想要
18.為:做
19.異:不同
譯文是這樣的; 從前有個醫生,自我吹噓能治駝背,說:’背彎得像弓一樣的人,像蝦一樣的人,像鐵環一樣的人,如果請我去醫治,保管早上治晚上就像箭一樣筆直了?!袀€人相信了他的話,就讓醫生給他治駝背。醫生要來兩塊門板,把一塊放在地上,叫駝背人趴在上面,又用另一塊壓在上面,然后跳上去踐踏它。背很快就弄直了,但人馬上就死了。那人的兒子想要到官府去申冤,這個醫生卻說:’我的職業是治駝背,我只管治人駝,不管人的死活!’現在官府當官的,只管錢糧上繳完成,不管百姓死活,與這個醫生有什么不同呢?
嗚呼*語氣助詞
古代人稱箭為“矢”。箭頭叫“鏃”或“鏑”。各種弓弩都使用矢,可以說,矢與弓是同時代的產物。最早的矢很簡單,用一根樹棍或竹竿,截成一定長度的箭桿,在一端削尖就是箭。而矢的真正起源應是原始社會石器時代,人們把石片、骨或貝殼磨制成尖利的形狀,安裝在矢桿一端,這就制成了有石鏃、骨鏃或貝鏃的矢了,比起單用木棍竹竿削的箭可算進了一大步。為了較準確地命中目標,必須把握住箭在飛行中的方向,于是人們在箭桿的尾部裝上羽毛,使箭的形制趨于完善。
告訴我們的道理是
一、辦事如果只講主觀動機,不管客觀效果,那就只能把事情辦糟。
二、光有良好的愿望是不夠的,必須要輔之以科學有效的措施。
三、一定要分清輕重,不能本末倒置 。
四、諷刺了在社會上有像治駝人草菅人命的現象,具有警示的現實意義。
一、光有良好的愿望是不夠的,必須要輔之以科學有效的措施。寓言中的庸醫揚言他治駝背,經他著手的病人,都能治好。但是他的治療方法卻是用兩塊木板夾住病人,用人在木板上面踩踏。這顯然不是科學的治療方法。我們每個單位在年初時都會提一些年度目標,向職工展示美好的前景。比如許多單位都會說要改善職工生活,提高職工福利待遇。這本是個很好的愿望,也是受職工歡迎的愿望。但如果在實現這一目標時,不是通過正規渠道,那就成“庸醫”了。這種例子不是少數。如有的單位通過亂收費來增收,有的通過非法手段來增收。今天報上刊登的湖南省郴州市原市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已判刑),就是要求每一個私營業主向紀委繳40萬元買一塊紀委頒發的保護牌,不買的話就通過種種手段刁難,甚至把業主“雙規”。這樣的人不是“庸醫”是什么?這樣不但沒有為職工謀好利益,反而損害了職工的利益。
二、一定要分清輕重,不能本末倒置。寓言中的庸醫把病人治死了,駝背的兒子找醫生評理,他卻說:“我只管把他的駝背弄直,哪管他的死活!”他的錯誤就在于顧此失彼,輕重不分,本末倒置。在回答治駝背與救性命這兩者之間誰更重要的問題時,他選擇了前者,即輕者。而對更重要的“性命”,他卻忽視了,因而釀成了把活人治死的惡果。我們平時的工作中,也經常要治理一些不良現象,如職工上班不遵守紀律、工作積極性不高、違犯操作規程等等。在出臺一項管理措施或有關政策時,必須要充分考慮到其實施的后果,避免因為治理了這些問題,又衍生出了其它更加嚴重的問題。在實施過程中,如果發現操作走樣,或是因為政策、措施本身不完善,必須及時糾正,以免釀成惡果。假如寓言中的醫生聽到病人呼救時,能及時停下來,病人就不至于喪命了。
本文主要說明 光有良好的愿望是不夠的,必須要輔之以科學有效的措施。一定要分清輕重,不能本末倒置。gyjslw.com
2. 什么如鐵柱成語,快快快快快!
沒有“()如鐵柱”的成語,就是含“鐵柱”的成語也沒有,含“如鐵”的成語只有2個:
1、心如鐵石
xīn
rú
tiě
shí
【解釋】心象鐵石一樣堅硬。比喻心腸硬或意志十分堅決。
【出處】漢·曹操《敕王必領長史令》:“忠能勤事,心如鐵石,國之良吏也。”
【結構】主謂式。
【用法】多用來形容痛苦和悲傷的心情。一般作謂語。
【例句】他并非~;但在當時的條件下;以他的個性;只好那樣辦。
2、吾膝如鐵
wú
xī
rú
tiě
【解釋】比喻剛強不屈。
【出處】《元史·李齊傳》:“吾膝如鐵,豈肯為賊屈?”
【結構】主謂式成語
【用法】作謂語;用于處事gyjslw.com
3. 吾心向道心似鐵 仙緣渺渺道難尋 只問真仙何處有 不向凡塵只羨仙 蒼天敢不遂吾志 他日若遂凌云志 證
我曾取道又下山,山上山下走幾番。飄渺幻空境虛無,還俗披塵仍做仙。gyjslw.com
4. 吾字開頭的成語
吾字開頭的成語 相關的成語:吾誰與歸吾膝如鐵吾自有處吾家千里駒gyjslw.com
5. 求人教版文言文譯文
girl、來頂了你。
<大學>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未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譯文
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棄舊圖新,在 于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 躁;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祥;思慮 周祥才能夠有所收獲。 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明白 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 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 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 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 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 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于認識、研究萬事萬物。 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后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后 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養 品性;品性修養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 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品性為根本。 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 能的。不分輕重緩急,本末倒置卻想做好事情,這也同樣是不可 能的!
2、孟子見梁惠王(原文加翻譯)
【原文】
孟子見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顧鴻雁麋鹿,曰:“賢者亦樂此乎?”
孟子對曰:“賢者而后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对娫啤发牛骸浭检`臺⑵,經之營之。庶民攻⑶之,不日⑷成之。經史勿亟⑸,庶民子來⑹。王在靈囿⑺,幽鹿攸伏⑻。幽鹿濯濯⑼,白鳥鶴鶴⑽。王在靈沼⑾,於軔⑿魚躍?!耐跻悦窳榕_為沼,而民歡樂之,謂其臺曰:‘靈臺’,謂其沼曰‘靈沼’,樂其有麋鹿魚鱉。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稖摹发言唬骸畷r日害喪⒁?予及女⒂偕亡!’民欲與之偕亡,雖有臺池鳥獸,豈能獨樂哉?”
【注釋】
⑴《詩》云:下面所引的是《詩經.大雅.靈臺》,全詩共四章,文中引的是前兩章。 ⑵經始:開始規劃營造;靈臺,臺名,故址在今陜西西安西北。 ⑶攻:建造。 ⑷不日:不幾天。 ⑸亟:急 ⑹庶民子來:老百姓像兒子似的來修建靈臺。 ⑺囿:古代帝王畜養禽獸的園林。 ⑻幽鹿:母鹿;攸:同“所”。 ⑼濯(zhuo)濯:肥胖而光滑的樣子。 ⑽鶴鶴:羽毛潔白的樣子。 ⑾靈沼:池名。 ⑿於(wu):贊嘆詞;軔(ren),滿。⒀《湯誓》:《尚書》中的一篇,記載商湯王討伐夏桀是的誓師詞。 ⒁時日害喪:這太陽什么時候毀滅呢?時,這;日,太陽;害,何,何時;喪,毀滅。 ⒂予及女:我和你。女同“汝”,你。
【譯文】
孟子拜見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塘邊上,一面顧盼著鴻雁麋鹿,等飛禽走獸,一面說:“賢人也以次為樂嗎?”孟子回答說:“正因為是賢人才能夠以次為樂,不賢的人就算有這些東西,也不能夠快樂的。《詩經》說:‘開始規劃造靈臺,仔細營造巧安排。天下百姓都來干,幾天建成速度快。建臺本來不著急,百姓起勁自動來,國王游覽靈園中,母鹿伏在深草叢。母鹿肥大毛色潤,白鳥潔凈羽毛豐。國王游覽到靈沼,滿池魚兒歡跳躍?!芪耐蹼m然用了老百姓的勞力來修建高臺深池,可是老百姓非常高興,把那個臺叫做‘靈臺’,把那個池叫做‘靈沼’,以那里面有麋鹿魚鱉等珍禽異獸為快樂。古代的君王與民同樂,所以能真正快樂。相反,《湯誓》說:‘你這太陽啊,什麼時候毀滅呢?我寧肯與你一起毀滅!’老百姓恨不得與你同歸于盡,即使你有高太深池、珍禽異獸,難道能獨自享受快樂嗎?”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虬俨蕉笾梗蛭迨蕉笾?。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br>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林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呛萎愑诖倘硕鴼⒅?,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注釋】
①河內:指黃河以北的今河南省沁陽、濟源、博愛一帶,當時是魏國的領土。②河東:指黃河以東的今山西省西南部,當時是魏國的領土。③兵:兵器。④數罟(Shuò gǔ):密網。洿(wū)池:大池。⑤庠序:古代地方所設的學校。⑥莩(piǎo):餓死的人。
【譯文】
梁惠王說:“我對于國家,真是夠盡心的了。河內發生災荒,就把那里的(一部分)百姓遷移到河東去,把糧食運到河內去賑濟。河東發生災荒,我也這么辦。考察鄰國的政務,沒有哪個國君能像我這樣為百姓操心的了。但是鄰國的人口并不減少,而我們魏國的人口并不增多,這是什么緣故呢?”孟子回答道:“大王喜歡打仗,請讓我拿打仗作比喻。咚咚地擂起戰鼓,刀刃劍鋒相碰,(就有士兵)丟盔棄甲,拖著兵器逃跑。有的逃了一百步停下來,有的逃了五十步住了腳。(如果)憑著自己只逃了五十步就嘲笑那些逃了一百步的人,那怎么樣?”惠王說:“不可以,只不過后面的逃不到一百步罷了,這同樣是逃跑呀?”孟子說:“大王如果懂得這一點,就不要指望魏國的百姓會比鄰國多了。不耽誤百姓的農時,糧食就吃不完;細密的魚網不放入大塘捕撈,魚鱉就吃不完;按一定的時令采伐山林,木材就用不完。糧食和魚鱉吃不完,木材用不完,這就使百姓養家活口、辦理喪事沒有什么遺憾的了。百姓生養死喪沒有什么遺憾,這就是王道的開始。五畝田的宅地,(房前屋后)多種桑樹,五十歲的人就能穿上絲棉襖了。雞、豬和狗一類家畜不錯過它們的繁殖時節,七十歲的人就能吃上肉了。一百畝的田地,不要占奪(種田人的)農時,幾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餓肚子了。搞好學校教育,不斷向年輕人灌輸孝順父母、敬愛兄長的道理,頭發花白的老人就不必肩扛頭頂著東西趕路了。七十歲的人穿上絲棉襖,吃上肉,百姓不挨凍受餓,做到這樣卻不能統一天下的,是絕不會有的。(現在,富貴人家的)豬狗吃著人吃的糧食,卻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餓死的尸體,卻不知道開倉賑濟;人餓死了,卻說‘這不是我的責任,是收成不好’,這跟把人刺死了,卻說‘不是我殺的人,是兵器殺的’,又有什么兩樣呢。大王請您不要怪罪于年成不好,(只要推行仁政)這樣天下的百姓就會投奔到您這兒來了?!?br>論語
《論語十則》原文解釋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悅,不亦君子乎?”
1.孔子說:’學習了(知識),然后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溫習)它,不也高興嗎 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到這里)來,不也快樂嗎 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傳不習乎 ’
2.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 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復習過呢 ’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3.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后,能有新體會,新發現,憑借這一點就可以當老師了.’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適從;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會有害.
5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5.孔子說:’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6.孔子說:’看見賢明的人,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明的人要反省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孔子說:’幾個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看到自己有他們那些短處就要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
8.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 到死為止,(路)不也(走得)很遙遠嗎 ’
9.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9.孔子說:’(碰上)寒冷的冬天,這以后(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后落葉的.’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 ’孔子說:’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中庸》
中庸》全文和譯文
子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門傳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筆之于書.以授孟子。其書始言一理,中散為萬事。末復合為一理。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于密。其味無窮,皆實學也。善讀者,玩索而有得焉,則終身用之,有不能盡者矣。
1.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白話解:上天所賦予人的本質特性叫做本性(天性),遵循著本性以做人處事叫做道,圣人的教化,就是遵循本性,來修正過與不及的差別現象,使一切事物皆能合于正道,這稱之為教化。這個正道,是片刻也不能夠離開的,如果可以離開,就不是正道了。
2.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現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白話解:君子在沒有人看到的地方,更是小心謹慎。在沒有人聽到的地方,更是恐懼害怕。最隱暗的地方,也是最容易被發現的處所,最微細的事物,也是最容易顯露的,因此君子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更要特別謹慎。
3.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白話解:喜怒哀樂的情感還沒有發生的時候,心是平靜無所偏倚的,稱之為『中』;如果感情之發生都能合乎節度,沒有過與不及則稱之為和?!褐小皇翘煜氯f事萬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大道。如果能夠把中和的道理推而及之,達到圓滿的境界,那么天地萬物,都能各安其所,各遂其生了。
4.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白話解:孔子說:「君子一言一行所作所為都合乎中庸的道理,小人所作所為都違反中庸的道理,君子之所以能合乎中庸的道理,是因為君子能隨時守住中道,無過與不及;小人之所以違反中道,是因為小人不明此理,無所顧忌無所不為?!?br>5.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
◎白話解:孔子說;「舜真是具有大智能??!他喜歡征詢別人的意見,就算是淺近的話,也歡喜省察它的含意。把別人的錯誤和不好的意見隱藏起來,同時又表揚別人正確的好意見,最后再將眾人的意見,所有過與不及之處都加以折衷,取其中道,施行于人民,這就是舜之所以為天下百姓擁戴,與津津樂道的緣故吧!」
6.子路問「強」。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
◎白話解:子路問孔子怎樣叫做『強』?孔子說:「你所問的是南方人的『強』呢?還是北方人的『強』?還是你所謂的『強』呢?用寬宏柔和的道理教化人,能忍受無理的欺侮而不報復,這是南方人的強,君子安然處之。至于披鎧甲,臥枕刀槍,死也不后悔,這是北方人之強。好勇斗狠的人安于此道。因此君子與人和平相處,而不隨流俗移轉,這是真正的強?。?br>7.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br>◎白話解:孔子說:「中庸之道是離人不遠的,假使有人遵行中庸之道而遠離人群,那就不可以稱之為道了?!?br>※(道在人身上,道在生活之中。)
8.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
◎白話解:說話時要顧慮到能不能做到,做事時也要顧慮到與自己所說的話,是不是一致,君子何不努力篤行實踐,做到言行合一呢?
9.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呼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白話解:君子只求就現在所處的地位,來做他應該做的事,不希望去做本分以外的事,處在富貴的地位,就做富貴人應該做的事;處在貧賤的地位,就做貧賤時應該做的事;處在夷狄的地位,就做夷狄所應該做的事;處在患難,就做患難時所應該做的事。君子安心在道,樂天知命、知足守分,故能隨遇而安,無論在什么地方,都能悠然自得。
55555555555露露。我不知道對不對。應為高中的課程對未來說。就像去偷太陽。難啊。。。gyjslw.com
6. 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這句古詩文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如果請我去醫治,保管早上治晚上就像箭一樣筆直了
原文是
昔有醫人。自媒能治背駝,曰:“如弓者,如蝦者,如環者,若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矣?!币蝗诵叛桑怪务?。乃索板二片,以一置于地下,臥駝者其上,又以一壓焉,而即矖(xi)焉。駝者隨直,亦隨死。其子欲訴諸官。醫人曰:“我業治駝,但管人直,那管人死!”嗚呼,今之為官,但管錢糧收,不管百姓死,何異于此醫哉!
還有另外一個本:
昔有醫人,自詡能治背駝,曰:“如弓者、如蝦者、如環者,若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矣?!币蝗诵叛?,使治駝,乃索板二,以一置于地下,臥駝者其上,又以一壓焉,又踐之。駝者隨直,亦隨死。其子欲訴諸官。醫人曰:“我業治駝,但管人直,不管人死!”嗚呼,今之為官,但管錢糧收,不管百姓死,何異于此醫哉!
一些字的解釋 1.媒:自我宣揚
2.延:請
3.鳴:告發
4.詡:夸耀
5.矢:箭
6.業:職業
7.昔:以前
8.使:讓
9.但:但是
10.索:要
11.直:筆直
12 .以:用
13.置:安放
14.于:在
15.踐:踐踏
16.亦:也
17.欲:想要
18.為:做
19.異:不同
譯文是這樣的; 從前有個醫生,自我吹噓能治駝背,說:’背彎得像弓一樣的人,像蝦一樣的人,像鐵環一樣的人,如果請我去醫治,保管早上治晚上就像箭一樣筆直了。’有個人相信了他的話,就讓醫生給他治駝背。醫生要來兩塊門板,把一塊放在地上,叫駝背人趴在上面,又用另一塊壓在上面,然后跳上去踐踏它。背很快就弄直了,但人馬上就死了。那人的兒子想要到官府去申冤,這個醫生卻說:’我的職業是治駝背,我只管治人駝,不管人的死活!’現在官府當官的,只管錢糧上繳完成,不管百姓死活,與這個醫生有什么不同呢?
嗚呼*語氣助詞
古代人稱箭為“矢”。箭頭叫“鏃”或“鏑”。各種弓弩都使用矢,可以說,矢與弓是同時代的產物。最早的矢很簡單,用一根樹棍或竹竿,截成一定長度的箭桿,在一端削尖就是箭。而矢的真正起源應是原始社會石器時代,人們把石片、骨或貝殼磨制成尖利的形狀,安裝在矢桿一端,這就制成了有石鏃、骨鏃或貝鏃的矢了,比起單用木棍竹竿削的箭可算進了一大步。為了較準確地命中目標,必須把握住箭在飛行中的方向,于是人們在箭桿的尾部裝上羽毛,使箭的形制趨于完善。
告訴我們的道理是
一、辦事如果只講主觀動機,不管客觀效果,那就只能把事情辦糟。
二、光有良好的愿望是不夠的,必須要輔之以科學有效的措施。
三、一定要分清輕重,不能本末倒置 。
四、諷刺了在社會上有像治駝人草菅人命的現象,具有警示的現實意義。
一、光有良好的愿望是不夠的,必須要輔之以科學有效的措施。寓言中的庸醫揚言他治駝背,經他著手的病人,都能治好。但是他的治療方法卻是用兩塊木板夾住病人,用人在木板上面踩踏。這顯然不是科學的治療方法。我們每個單位在年初時都會提一些年度目標,向職工展示美好的前景。比如許多單位都會說要改善職工生活,提高職工福利待遇。這本是個很好的愿望,也是受職工歡迎的愿望。但如果在實現這一目標時,不是通過正規渠道,那就成“庸醫”了。這種例子不是少數。如有的單位通過亂收費來增收,有的通過非法手段來增收。今天報上刊登的湖南省郴州市原市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已判刑),就是要求每一個私營業主向紀委繳40萬元買一塊紀委頒發的保護牌,不買的話就通過種種手段刁難,甚至把業主“雙規”。這樣的人不是“庸醫”是什么?這樣不但沒有為職工謀好利益,反而損害了職工的利益。
二、一定要分清輕重,不能本末倒置。寓言中的庸醫把病人治死了,駝背的兒子找醫生評理,他卻說:“我只管把他的駝背弄直,哪管他的死活!”他的錯誤就在于顧此失彼,輕重不分,本末倒置。在回答治駝背與救性命這兩者之間誰更重要的問題時,他選擇了前者,即輕者。而對更重要的“性命”,他卻忽視了,因而釀成了把活人治死的惡果。我們平時的工作中,也經常要治理一些不良現象,如職工上班不遵守紀律、工作積極性不高、違犯操作規程等等。在出臺一項管理措施或有關政策時,必須要充分考慮到其實施的后果,避免因為治理了這些問題,又衍生出了其它更加嚴重的問題。在實施過程中,如果發現操作走樣,或是因為政策、措施本身不完善,必須及時糾正,以免釀成惡果。假如寓言中的醫生聽到病人呼救時,能及時停下來,病人就不至于喪命了。
本文主要說明 光有良好的愿望是不夠的,必須要輔之以科學有效的措施。一定要分清輕重,不能本末倒置。gyjslw.com
7. 成語接孜孜以求
求志達道 → 道聽途說 → 說白道綠 → 綠水青山 → 山窮水盡 → 盡善盡美 → 美中不足 → 足智多謀 → 謀事在人 → 人定勝天 → 天外有天 → 天倫之樂 → 樂不可支 → 支支吾吾 → 吾膝如鐵 → 鐵證如山 →山清水秀 → 秀水明山 → 山明水秀 → 秀出班行→ 行云流水 → 水落石出 → 出生入死 → 死聲啕氣 → 氣吞山河 → 河傾月落 → 落落大方 → 方枘圓鑿 → 鑿壁偷光 → 光采奪目 → 目中無人 → 人定勝天 → 天外有天 → 天倫之樂 → 樂不可支 → 支支吾吾 →吾膝如鐵 → 鐵證如山 → 山窮水盡 → 盡善盡美gyjslw.com
8. 我和吾有什么區別嗎
“我”和“吾”,人們自然會說,一個是文言詞,一個是現代詞。其實 “我”這個詞,早在先秦典籍中就出現了,只是用法似有不同。 《論語》云:“吾 日三省吾身。”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同為古代圣賢經典,同是一句 中用兩個第一人稱的代詞,時代地域的差異都不大,為何有這種現象出現,令人 匪夷所思。 《說文解字》云:“我,施身自謂也?!薄拔幔易苑Q也。”施,給也。給 予自身的自稱詞。所以“我”可以解釋為“自己、自身、本身”,而“吾”一般 沒有這樣的意思。 宋代趙悳《四書箋義》云:“吾我二字,學者多以為一義,殊不知就己而言 曰則曰吾, 因人而言則曰我。 考其用法, 動詞之后用我, 不用吾, 用吾則前置。 ” 即對自己講就用“吾”, 對別人講就用“我”。這里“就己”“因人”是就使用 習慣來說的, 后面的“用法”則是從語法角度來講的。 這段話把詞語的使用方法, 上升到了理論的高度。現試就以上兩個方面的不同,分項探討于下: 一、語法功能不同: 魏晉以前,“吾”和“我”在語法上有分別。都可作主語,“我”既可以作 主語,也可以作賓語,還可以作定語;但“吾”還可用作定語,卻很少放在動詞 或介詞后面作賓語。如: 今者吾喪我?!肚f子〃齊物論》 ( )意謂, 現在我已經忘記了自己, 處于忘我的至高無上的境界中。 不能說成“今 者吾喪吾”或“今者我喪吾”。 只有在否定句中,賓語放在了動詞前面,才可以用“吾”作賓語,而在肯定 句里一般用“我”作賓語。如: 居則曰:“不吾知也?!保?《論語〃先進》 )魏晉以后,“吾”字就可以放在動詞和介詞后面了。如: 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三國志〃先主傳》) 與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無四五焉。 (柳宗元《捕蛇者說》 )所以,“吾”是古文中對自身的一般通用代詞,用法較單一,變化較少;而 “我”則具備上文所說的多種用法,并有一種不成文的習慣,如果與人交談中明 確的自稱“我”,會被人認為缺乏修養。 二、使用習慣不同,語氣有細微差別: “我”字,常有自高自傲,自夸自大的意思,多強調不由于外力,并且關系 密切,非常熟悉時,才可以用“我”相稱。如下列一組成語及例句: 卿卿我我,形容夫妻或相愛的男女十分親昵。 我行我素,不管人家怎樣說,仍舊按照自己平素的一套去做。 我黼子佩,指夫妻同享榮華。 萬物皆備于我矣?!睹献印ūM心上》 ( )言萬事萬物都為我所具備,指世上的一切完全為我所有。這口氣也夠大了, 只一個“我”字了得。 “吾”字則是平常用法,甚至帶有自謙或貶義色彩,常伴有失意時的哀嘆、 牢騷,自我寬慰、解嘲,起碼也是平常心態下用的。如下列另一組成語: 吾膝如鐵,比喻剛強不屈。 吾自有處:我自有辦法對付。 吾誰與歸,不吾知也。二者的不同再如: 鄒忌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而復問其妾曰:“吾 孰與徐公美?”( 《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由此可以看出, “我”與“吾”的使用, 與對話者之間關系的遠近親疏有關。 “吾日三省吾身”,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查我自己,是就自己來說的,“我善 養吾浩然之氣”,我善于培養自己的浩然之氣,是對別人講的,因而兩句中分別 用了不同的代詞。 “我”與“吾”的這種分野,與老子的觀點,以及他在文章中的示范用法, 不無關系。如下面兩段文字: 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 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兜赖陆洝ǖ谒氖耪隆?( )意思是說,圣人沒有成見,以百姓的意見為意見。善者我善待他,不善者我 也善待他,這樣可使人人向善。守信者,我信他,不收信者,我也信他,這樣可 使人人守信。這里的“吾”,是一個有血有肉,善待百姓,相信百姓,親近百姓 的凡人。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道德經〃第 二十章》 )意思是說,眾人光輝自炫,唯獨我迷迷糊糊;眾人都那么嚴厲苛刻,唯獨我 這樣淳厚寬宏。 可以將此“我”理解為老子自稱, 也可理解為所謂“體道之士”, 一個高高在上,不把俗人放在眼里的超人。 在 《道德經》 “吾”與“我”不是同一個概念。 中, 老子把一個人分成“吾” 和“我”,“吾”指代自我,凡我,為肉體之身;“我”代表真我,是自我修煉 的成果。 這樣就更印證了上面的結論, “吾”與“我”的意味區分就更加明顯了。 我們再來理解孟子“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和黃遵憲“我手寫吾口”中 “我”字的用法,就可以看到充滿自信和浩然之氣的文人,理直氣壯,當仁不讓 的氣勢,真是氣壯山河。而從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中“吾”字的用法,似乎可 以想見一位低頭沉思,閉門思過,反省自己的賢士形象。古人在說“我”時想必 是大聲吼出來的,說“吾”時大概是小聲吐出來的,從這兩個字的發音上,似乎 還能看出這種跡象。 總之,“我”和“吾”在古漢語中雖都是第一人稱代詞,但語法功能和語氣 語義以及使用習慣上,都有一定差異,須仔細辨析,方可準確領會把握。gyjslw.com
9. 什么如鐵柱成語,快快快快快!
沒有“()如鐵柱”的成語,就是含“鐵柱”的成語也沒有,含“如鐵”的成語只有2個:
1、心如鐵石
xīn
rú
tiě
shí
【解釋】心象鐵石一樣堅硬。比喻心腸硬或意志十分堅決。
【出處】漢·曹操《敕王必領長史令》:“忠能勤事,心如鐵石,國之良吏也。”
【結構】主謂式。
【用法】多用來形容痛苦和悲傷的心情。一般作謂語。
【例句】他并非~;但在當時的條件下;以他的個性;只好那樣辦。
2、吾膝如鐵
wú
xī
rú
tiě
【解釋】比喻剛強不屈。
【出處】《元史·李齊傳》:“吾膝如鐵,豈肯為賊屈?”
【結構】主謂式成語
【用法】作謂語;用于處事gyjslw.com
10. 求人教版文言文譯文
girl、來頂了你。
<大學>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未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譯文
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棄舊圖新,在 于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 躁;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祥;思慮 周祥才能夠有所收獲。 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明白 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 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 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 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 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 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于認識、研究萬事萬物。 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后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后 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養 品性;品性修養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 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品性為根本。 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 能的。不分輕重緩急,本末倒置卻想做好事情,這也同樣是不可 能的!
2、孟子見梁惠王(原文加翻譯)
【原文】
孟子見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顧鴻雁麋鹿,曰:“賢者亦樂此乎?”
孟子對曰:“賢者而后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詩云》⑴:‘經始靈臺⑵,經之營之。庶民攻⑶之,不日⑷成之。經史勿亟⑸,庶民子來⑹。王在靈囿⑺,幽鹿攸伏⑻。幽鹿濯濯⑼,白鳥鶴鶴⑽。王在靈沼⑾,於軔⑿魚躍?!耐跻悦窳榕_為沼,而民歡樂之,謂其臺曰:‘靈臺’,謂其沼曰‘靈沼’,樂其有麋鹿魚鱉。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稖摹发言唬骸畷r日害喪⒁?予及女⒂偕亡!’民欲與之偕亡,雖有臺池鳥獸,豈能獨樂哉?”
【注釋】
⑴《詩》云:下面所引的是《詩經.大雅.靈臺》,全詩共四章,文中引的是前兩章。 ⑵經始:開始規劃營造;靈臺,臺名,故址在今陜西西安西北。 ⑶攻:建造。 ⑷不日:不幾天。 ⑸亟:急 ⑹庶民子來:老百姓像兒子似的來修建靈臺。 ⑺囿:古代帝王畜養禽獸的園林。 ⑻幽鹿:母鹿;攸:同“所”。 ⑼濯(zhuo)濯:肥胖而光滑的樣子。 ⑽鶴鶴:羽毛潔白的樣子。 ⑾靈沼:池名。 ⑿於(wu):贊嘆詞;軔(ren),滿。⒀《湯誓》:《尚書》中的一篇,記載商湯王討伐夏桀是的誓師詞。 ⒁時日害喪:這太陽什么時候毀滅呢?時,這;日,太陽;害,何,何時;喪,毀滅。 ⒂予及女:我和你。女同“汝”,你。
【譯文】
孟子拜見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塘邊上,一面顧盼著鴻雁麋鹿,等飛禽走獸,一面說:“賢人也以次為樂嗎?”孟子回答說:“正因為是賢人才能夠以次為樂,不賢的人就算有這些東西,也不能夠快樂的。《詩經》說:‘開始規劃造靈臺,仔細營造巧安排。天下百姓都來干,幾天建成速度快。建臺本來不著急,百姓起勁自動來,國王游覽靈園中,母鹿伏在深草叢。母鹿肥大毛色潤,白鳥潔凈羽毛豐。國王游覽到靈沼,滿池魚兒歡跳躍?!芪耐蹼m然用了老百姓的勞力來修建高臺深池,可是老百姓非常高興,把那個臺叫做‘靈臺’,把那個池叫做‘靈沼’,以那里面有麋鹿魚鱉等珍禽異獸為快樂。古代的君王與民同樂,所以能真正快樂。相反,《湯誓》說:‘你這太陽啊,什麼時候毀滅呢?我寧肯與你一起毀滅!’老百姓恨不得與你同歸于盡,即使你有高太深池、珍禽異獸,難道能獨自享受快樂嗎?”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br>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薄安贿`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林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拔瀹€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肮峰槭橙耸扯恢獧z,涂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鯚o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注釋】
①河內:指黃河以北的今河南省沁陽、濟源、博愛一帶,當時是魏國的領土。②河東:指黃河以東的今山西省西南部,當時是魏國的領土。③兵:兵器。④數罟(Shuò gǔ):密網。洿(wū)池:大池。⑤庠序:古代地方所設的學校。⑥莩(piǎo):餓死的人。
【譯文】
梁惠王說:“我對于國家,真是夠盡心的了。河內發生災荒,就把那里的(一部分)百姓遷移到河東去,把糧食運到河內去賑濟。河東發生災荒,我也這么辦??疾爨弴恼眨瑳]有哪個國君能像我這樣為百姓操心的了。但是鄰國的人口并不減少,而我們魏國的人口并不增多,這是什么緣故呢?”孟子回答道:“大王喜歡打仗,請讓我拿打仗作比喻。咚咚地擂起戰鼓,刀刃劍鋒相碰,(就有士兵)丟盔棄甲,拖著兵器逃跑。有的逃了一百步停下來,有的逃了五十步住了腳。(如果)憑著自己只逃了五十步就嘲笑那些逃了一百步的人,那怎么樣?”惠王說:“不可以,只不過后面的逃不到一百步罷了,這同樣是逃跑呀?”孟子說:“大王如果懂得這一點,就不要指望魏國的百姓會比鄰國多了。不耽誤百姓的農時,糧食就吃不完;細密的魚網不放入大塘捕撈,魚鱉就吃不完;按一定的時令采伐山林,木材就用不完。糧食和魚鱉吃不完,木材用不完,這就使百姓養家活口、辦理喪事沒有什么遺憾的了。百姓生養死喪沒有什么遺憾,這就是王道的開始。五畝田的宅地,(房前屋后)多種桑樹,五十歲的人就能穿上絲棉襖了。雞、豬和狗一類家畜不錯過它們的繁殖時節,七十歲的人就能吃上肉了。一百畝的田地,不要占奪(種田人的)農時,幾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餓肚子了。搞好學校教育,不斷向年輕人灌輸孝順父母、敬愛兄長的道理,頭發花白的老人就不必肩扛頭頂著東西趕路了。七十歲的人穿上絲棉襖,吃上肉,百姓不挨凍受餓,做到這樣卻不能統一天下的,是絕不會有的。(現在,富貴人家的)豬狗吃著人吃的糧食,卻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餓死的尸體,卻不知道開倉賑濟;人餓死了,卻說‘這不是我的責任,是收成不好’,這跟把人刺死了,卻說‘不是我殺的人,是兵器殺的’,又有什么兩樣呢。大王請您不要怪罪于年成不好,(只要推行仁政)這樣天下的百姓就會投奔到您這兒來了。”
論語
《論語十則》原文解釋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悅,不亦君子乎?”
1.孔子說:’學習了(知識),然后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溫習)它,不也高興嗎 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到這里)來,不也快樂嗎 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傳不習乎 ’
2.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 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復習過呢 ’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3.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后,能有新體會,新發現,憑借這一點就可以當老師了.’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適從;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會有害.
5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5.孔子說:’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6.孔子說:’看見賢明的人,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明的人要反省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孔子說:’幾個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看到自己有他們那些短處就要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
8.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 到死為止,(路)不也(走得)很遙遠嗎 ’
9.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9.孔子說:’(碰上)寒冷的冬天,這以后(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后落葉的.’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 ’孔子說:’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中庸》
中庸》全文和譯文
子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門傳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筆之于書.以授孟子。其書始言一理,中散為萬事。末復合為一理。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于密。其味無窮,皆實學也。善讀者,玩索而有得焉,則終身用之,有不能盡者矣。
1.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白話解:上天所賦予人的本質特性叫做本性(天性),遵循著本性以做人處事叫做道,圣人的教化,就是遵循本性,來修正過與不及的差別現象,使一切事物皆能合于正道,這稱之為教化。這個正道,是片刻也不能夠離開的,如果可以離開,就不是正道了。
2.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現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白話解:君子在沒有人看到的地方,更是小心謹慎。在沒有人聽到的地方,更是恐懼害怕。最隱暗的地方,也是最容易被發現的處所,最微細的事物,也是最容易顯露的,因此君子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更要特別謹慎。
3.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白話解:喜怒哀樂的情感還沒有發生的時候,心是平靜無所偏倚的,稱之為『中』;如果感情之發生都能合乎節度,沒有過與不及則稱之為和?!褐小皇翘煜氯f事萬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大道。如果能夠把中和的道理推而及之,達到圓滿的境界,那么天地萬物,都能各安其所,各遂其生了。
4.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br>◎白話解:孔子說:「君子一言一行所作所為都合乎中庸的道理,小人所作所為都違反中庸的道理,君子之所以能合乎中庸的道理,是因為君子能隨時守住中道,無過與不及;小人之所以違反中道,是因為小人不明此理,無所顧忌無所不為?!?br>5.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
◎白話解:孔子說;「舜真是具有大智能啊!他喜歡征詢別人的意見,就算是淺近的話,也歡喜省察它的含意。把別人的錯誤和不好的意見隱藏起來,同時又表揚別人正確的好意見,最后再將眾人的意見,所有過與不及之處都加以折衷,取其中道,施行于人民,這就是舜之所以為天下百姓擁戴,與津津樂道的緣故吧!」
6.子路問「強」。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br>◎白話解:子路問孔子怎樣叫做『強』?孔子說:「你所問的是南方人的『強』呢?還是北方人的『強』?還是你所謂的『強』呢?用寬宏柔和的道理教化人,能忍受無理的欺侮而不報復,這是南方人的強,君子安然處之。至于披鎧甲,臥枕刀槍,死也不后悔,這是北方人之強。好勇斗狠的人安于此道。因此君子與人和平相處,而不隨流俗移轉,這是真正的強啊!
7.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br>◎白話解:孔子說:「中庸之道是離人不遠的,假使有人遵行中庸之道而遠離人群,那就不可以稱之為道了?!?br>※(道在人身上,道在生活之中。)
8.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
◎白話解:說話時要顧慮到能不能做到,做事時也要顧慮到與自己所說的話,是不是一致,君子何不努力篤行實踐,做到言行合一呢?
9.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呼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白話解:君子只求就現在所處的地位,來做他應該做的事,不希望去做本分以外的事,處在富貴的地位,就做富貴人應該做的事;處在貧賤的地位,就做貧賤時應該做的事;處在夷狄的地位,就做夷狄所應該做的事;處在患難,就做患難時所應該做的事。君子安心在道,樂天知命、知足守分,故能隨遇而安,無論在什么地方,都能悠然自得。
55555555555露露。我不知道對不對。應為高中的課程對未來說。就像去偷太陽。難啊。。。gyjslw.com
11. 成語接孜孜以求
求志達復道 → 道聽途說 → 說白道綠制 → 綠水青山 → 山窮水盡 → 盡善盡美 → 美中不足 → 足智多謀 → 謀事在人 → 人定勝天 → 天外有天 → 天倫之樂 → 樂不可支 → 支支吾吾 → 吾膝如鐵 → 鐵證如山 →山清水秀 → 秀水明山 → 山明水秀 → 秀出班行→ 行云流水 → 水落石出 → 出生入死 → 死聲啕氣 → 氣吞山河 → 河傾月落 → 落落大方 → 方枘圓鑿 → 鑿壁偷光 → 光采奪目 → 目中無人 → 人定勝天 → 天外有天 → 天倫之樂 → 樂不可支 → 支支吾吾 →吾膝如鐵 → 鐵證如山 → 山窮水盡 → 盡善盡美gyjslw.com
12. 我和吾有什么區別嗎
“我”和“吾”,人們自然會說,一個是文言詞,一個是現代詞。其實 “我”這個詞,早在先秦典籍中就出現了,只是用法似有不同。 《論語》云:“吾 日三省吾身。”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同為古代圣賢經典,同是一句 中用兩個第一人稱的代詞,時代地域的差異都不大,為何有這種現象出現,令人 匪夷所思。 《說文解字》云:“我,施身自謂也?!薄拔?,我自稱也?!笔?,給也。給 予自身的自稱詞。所以“我”可以解釋為“自己、自身、本身”,而“吾”一般 沒有這樣的意思。 宋代趙悳《四書箋義》云:“吾我二字,學者多以為一義,殊不知就己而言 曰則曰吾, 因人而言則曰我。 考其用法, 動詞之后用我, 不用吾, 用吾則前置。 ” 即對自己講就用“吾”, 對別人講就用“我”。這里“就己”“因人”是就使用 習慣來說的, 后面的“用法”則是從語法角度來講的。 這段話把詞語的使用方法, 上升到了理論的高度?,F試就以上兩個方面的不同,分項探討于下: 一、語法功能不同: 魏晉以前,“吾”和“我”在語法上有分別。都可作主語,“我”既可以作 主語,也可以作賓語,還可以作定語;但“吾”還可用作定語,卻很少放在動詞 或介詞后面作賓語。如: 今者吾喪我。《莊子〃齊物論》 ( )意謂, 現在我已經忘記了自己, 處于忘我的至高無上的境界中。 不能說成“今 者吾喪吾”或“今者我喪吾”。 只有在否定句中,賓語放在了動詞前面,才可以用“吾”作賓語,而在肯定 句里一般用“我”作賓語。如: 居則曰:“不吾知也?!保?《論語〃先進》 )魏晉以后,“吾”字就可以放在動詞和介詞后面了。如: 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三國志〃先主傳》) 與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無四五焉。 (柳宗元《捕蛇者說》 )所以,“吾”是古文中對自身的一般通用代詞,用法較單一,變化較少;而 “我”則具備上文所說的多種用法,并有一種不成文的習慣,如果與人交談中明 確的自稱“我”,會被人認為缺乏修養。 二、使用習慣不同,語氣有細微差別: “我”字,常有自高自傲,自夸自大的意思,多強調不由于外力,并且關系 密切,非常熟悉時,才可以用“我”相稱。如下列一組成語及例句: 卿卿我我,形容夫妻或相愛的男女十分親昵。 我行我素,不管人家怎樣說,仍舊按照自己平素的一套去做。 我黼子佩,指夫妻同享榮華。 萬物皆備于我矣。《孟子〃盡心上》 ( )言萬事萬物都為我所具備,指世上的一切完全為我所有。這口氣也夠大了, 只一個“我”字了得。 “吾”字則是平常用法,甚至帶有自謙或貶義色彩,常伴有失意時的哀嘆、 牢騷,自我寬慰、解嘲,起碼也是平常心態下用的。如下列另一組成語: 吾膝如鐵,比喻剛強不屈。 吾自有處:我自有辦法對付。 吾誰與歸,不吾知也。二者的不同再如: 鄒忌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而復問其妾曰:“吾 孰與徐公美?”( 《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由此可以看出, “我”與“吾”的使用, 與對話者之間關系的遠近親疏有關。 “吾日三省吾身”,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查我自己,是就自己來說的,“我善 養吾浩然之氣”,我善于培養自己的浩然之氣,是對別人講的,因而兩句中分別 用了不同的代詞。 “我”與“吾”的這種分野,與老子的觀點,以及他在文章中的示范用法, 不無關系。如下面兩段文字: 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 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兜赖陆洝ǖ谒氖耪隆?( )意思是說,圣人沒有成見,以百姓的意見為意見。善者我善待他,不善者我 也善待他,這樣可使人人向善。守信者,我信他,不收信者,我也信他,這樣可 使人人守信。這里的“吾”,是一個有血有肉,善待百姓,相信百姓,親近百姓 的凡人。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道德經〃第 二十章》 )意思是說,眾人光輝自炫,唯獨我迷迷糊糊;眾人都那么嚴厲苛刻,唯獨我 這樣淳厚寬宏。 可以將此“我”理解為老子自稱, 也可理解為所謂“體道之士”, 一個高高在上,不把俗人放在眼里的超人。 在 《道德經》 “吾”與“我”不是同一個概念。 中, 老子把一個人分成“吾” 和“我”,“吾”指代自我,凡我,為肉體之身;“我”代表真我,是自我修煉 的成果。 這樣就更印證了上面的結論, “吾”與“我”的意味區分就更加明顯了。 我們再來理解孟子“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和黃遵憲“我手寫吾口”中 “我”字的用法,就可以看到充滿自信和浩然之氣的文人,理直氣壯,當仁不讓 的氣勢,真是氣壯山河。而從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中“吾”字的用法,似乎可 以想見一位低頭沉思,閉門思過,反省自己的賢士形象。古人在說“我”時想必 是大聲吼出來的,說“吾”時大概是小聲吐出來的,從這兩個字的發音上,似乎 還能看出這種跡象。 總之,“我”和“吾”在古漢語中雖都是第一人稱代詞,但語法功能和語氣 語義以及使用習慣上,都有一定差異,須仔細辨析,方可準確領會把握。gyjslw.com
13. 吾況子如膝畔的意思?
吾:文言文的我。況:此處為況且。子:孩子或特指兒子。如:在。膝畔:身邊。這句話的意思是:況且我有兒子在身邊。gyjslw.com
14.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焙汀奥仿湫捱h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痹娋涞囊馑际鞘裁窗。?/b>
雄關漫道真如鐵雄關,雄壯的關隘,即指婁山關.漫道,徒然說,枉然說.人們徒然說婁山關堅實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躍邁步,跨步、大踏步。從頭越,即為頭越。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為頭,猶云從頭,或開始也?!庇袕念^再開始的意思。說的是從頭大踏步越過雄關,即隱約含蓄著當時戰略任務受挫,要對長征計劃從頭再做部署,且有取得勝利的堅定不移的信心。gyjslw.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