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目耳”的成語「目見耳聞」
成語“目見耳聞”的詞條資料
成語讀音:mù jiàn ěr wén成語簡拼:MJEW
成語注音:ㄇㄨˋ ㄐ一ㄢˋ ㄦˇ ㄨㄣˊ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聯合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目擊耳聞
成語出處:宋·蘇軾《石鐘山記》:“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 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成語解釋:親眼看見,親耳聽到。
成語用法:目見耳聞作謂語、定語;指親自見聞。
成語造句: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20回:“事事都是大尹自己目見耳聞,何須又問證見?”
英文翻譯:what one sees and hears
成語“目見耳聞”的擴展資料
1.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 是什么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聽,只憑主觀臆斷去猜測它的有或沒有,可以嗎?
原文如下:
《石鐘山記》
宋代:蘇軾
《水經》云:“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贬B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是說也,人常疑之。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桴止響騰,余韻徐歇。自以為得之矣。然是說也,余尤疑之。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何哉?
元豐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鐘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云霄間;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也。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于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為此也。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鐘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創作背景:
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六月,蘇軾由黃州團練副使調任汝州(現河南臨汝)團練副使時,順便送他的長子蘇邁到饒州德興縣任縣尉,途徑湖州,游覽了石鐘山,進行實地考察,為辨明石鐘山命名的由來,寫了這篇文章。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2. 目見耳聞 zjxg什么?
目見耳聞 [mù jiàn ěr wén] [釋義] 指親眼看見,親耳聽到。
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3. 是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是出自那...
那不是詩,原文是:“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是蘇軾的《石鐘山記》。
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4. 幫忙辯論: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
沒有直接看見、聽到,我們還可以整理、分析,就像偵探斷案一樣,憑借客觀存在的蛛絲馬跡,加上知識和科學的推斷,是可以做出判斷的。 另:這道題出得不對,如果拿來辯論,應當盡量選用中性詞,這道題里的“臆斷”明顯是指的憑“主觀想象(而不是客觀的分析)作判斷”,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臆斷”本身就是不可取的,還有什么辯論的必要??
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5.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的意思是什么
事物沒有親眼見到,親耳聽到就妄加推斷它是否存在,可以嗎
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6.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中耳的意思
原文:
事不 目見耳聞 ,而臆斷其有無,可乎?
注解:
事不目見耳聞:“目”“耳”:名作狀,用眼睛,用耳朵;親眼,親耳
譯文:
凡事不親眼看到親耳聽到,卻根據主觀猜測去推斷它的有或沒有,可以嗎?
基本信息
【 名稱 】《石鐘山記》
【 年代 】宋朝
【 作者 】蘇軾
【 體裁 】散文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7.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
原文: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譯文:事情不親眼看親耳聽,卻憑主觀想象去判斷它的有無,可以嗎?
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