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吏()”的成語「刀筆吏」
成語“刀筆吏”的詞條資料
成語讀音:dāo bǐ lì成語簡拼:DBL
成語注音:ㄉㄠ ㄅ一ˇ ㄌ一ˋ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成語字數:三字成語
感情色彩:貶義成語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刀筆老手、刀筆之吏
成語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蕭相國世家》:“蕭相國何于秦時為刀筆吏,錄錄未有奇節?!?來自gyjslw.com
成語解釋:刀筆:古時在竹簡上用刀削改字。指代辦文書的小吏
成語用法:刀筆吏作主語、賓語、定語;指文痞。
成語造句:明·施耐庵《水滸傳》第18回:“起自花村刀筆吏,英靈上應天星,疏財仗義更多能?!?br>英文翻譯:pettifogger
成語“刀筆吏”的擴展資料
1. 求“而刀筆吏專深文巧詆”如何解釋?而黯常毀儒,面觸弘等徒懷詐飾智以阿人主取容(16),而刀筆吏深文巧詆(17),陷人于罪,使不得反其真(18),以勝為功。上愈益貴弘、湯,弘,湯深心疾黯,唯天子亦不說也(19),欲誅之以事。(16)面觸:當面冒犯指責。 徒:只是。懷詐飾智:心懷奸詐而外逞智巧。飾:裝飾于外,此指顯露。 取容:傅取對方的歡心。(17)深文巧詆:深摳文法,巧言進行詆毀。(18)反其真:恢復事實真相。 (19)唯:雖然,縱然。說:同“悅”,喜歡。而汲黯常常詆毀儒學,當面抨擊公孫弘之流內懷奸詐而外逞智巧,以此阿諛主上取得歡心;刀筆吏門苛究深摳法律條文,巧言加以詆毀,構陷他人有罪,使事實真相不得昭示,并把勝獄作為邀功的資本,于是皇上越發地倚重公孫弘和張湯,公孫弘、張湯則深恨汲黯,就連皇上也不喜歡他,想借故殺死他。要全文翻譯的話下面一個網址里有的
來自gyjslw.com
2. 刀筆吏是什么?
歷代的文職官員也就被稱作“刀筆吏”。在古代,人們又往往特將訟師幕僚稱作“刀筆吏”,顧名思義就是謂其深諳法律之規則,文筆犀利,用筆如刀?!暗豆P吏”如刀之筆的操縱,往往使許多案件乾坤陡轉,或無中生有,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來自gyjslw.com
3. 水滸傳中起自花村刀筆吏……四方稱這一句出自哪一章
第十七回 美髯公智穩插翅虎 宋公明私放晁天王。是宋江的一首贊詞,為臨江仙。——“曾有一首《臨江仙》贊宋江好處:起自花村刀筆吏,英靈上應天星,疏財仗義更多能。事親行孝敬,待士有聲名。濟弱扶傾心慷慨,高名水月雙清。及時甘雨四方稱,山東呼保義,豪杰宋公明。”
來自gyjslw.com
4. 古代“刀筆吏”一詞是怎么來的?
“刀筆吏”這個詞一般來說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但是往更久遠的來說就要追溯到青銅時代了。在青銅時代有一種青銅器叫做“削”?!跋鳌睉撌怯脕硐鳀|西的吧。我們知道,在紙沒有發明之前,我們寫字用的都是竹簡。如果,字寫錯了,就用刀削掉重寫。所以說,在古代讀書人或者政客一般都會隨身帶著筆和刀,刀就是為了防止寫錯字將錯誤改正。由于刀和筆一起使用,人們就稱這樣的文職官員為“刀筆吏”。這是最初的“刀筆吏”。
后來,人們又將特將訟師幕僚稱為“刀筆吏”。意思就是說這個人精通法律規則,寫文章文筆犀利,用筆像用刀一樣。這些“刀筆吏”用刀一般的文筆,經常將許多處理不了的案件像扭轉乾坤一樣將本不能獲勝的案件扭轉過來。最終就是無中生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將事情轉化為另外一種形態。
最初有明確記載“刀筆吏”的是戰國策和漢書。在古代,我們有許多名人曾經都當過刀筆吏,比如蕭何?!暗豆P吏”到了清朝的官場,更是將其作用發揮到了極致,很多人犯了罪就會花重金去討好這些“刀筆吏”,讓他們為自己寫好措辭,很多情況下,本來不好的事情,經過“刀筆吏”這么一描述,就會化險為夷。
如果放在現在,“刀筆吏”或許和現在的律師有著相似的地方。這純個人觀點。來自gyjslw.com
5. 刀筆吏的出處
《戰國策·秦策五》:“臣少為秦刀筆,以官長而守小官,未嘗為兵首?!薄稘h書·張湯傳》:“湯無尺寸之功,起刀筆吏,陛下幸致位三公,無以塞責?!?br>來自gyjslw.com
6. 刀筆吏是什么意思?
刀筆吏的由來“吏”在中國古代的職責經常是世的,他們一般都不接受系統的儒家教育,而是接受技能教育。對于“吏”者,“從政”是一種工作,他們的職責是按照既定的規章和條例完成日常、程序性的事務。我們平日里常說的“刀筆吏”一詞要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更詳細一點則要追溯到青銅時代的一種器物——“削”。 在我國歷史上,較早的正式書寫都是寫在竹或木制成的簡上的。竹木簡始于春秋時期,一直使用到公元四世紀才逐漸絕跡。由于簡上的文字都是用毛筆蘸墨或漆汁書寫在簡片上的,所以一旦出現書寫錯誤需要修改的時候,人們就使用一種被稱為“削”的青銅利器削去一層后重寫,叫做“刊”?!翱钡谋疽馐恰皞€性”的意思,成語“不刊之論”仍舊保留著這個原始的意義。這種青銅削又稱作刀,一般長度為20厘米左右,非常便于攜帶。 古時的讀書人及政客常常隨身帶著刀和筆,以便隨時修改錯誤,刀筆并用,因此歷代的文職官吏也被稱作“刀筆吏”。唐代張祜做有《從軍行》一首:“少年金紫就光輝,直指邊城虎翼飛。一卷旌收千騎虜,萬全身出百重圍。黃云斷塞尋鷹去,白草連天射雁歸。白首漢廷刀筆吏,丈夫功業本相依?!狈从车木褪沁@種情況。 后來發展到贊頌別人能寫好文章時,也說成是“刀筆精通”。寫好字的簡用繩子編連起來,可以卷起來,叫做“冊”。如果文章改動的地方較多,就得抽掉幾片竹簡,叫做“刪”。“刪”字從刀,也離不了“削”;把文章送給別人看,自謙的話是請予“斧正”,意即修改的地方太多,一個一個地“削”太費事,不妨就像用斧子一樣一路大刀闊斧地砍過去。
來自gyjslw.com
7. 解釋以下典故:刀筆吏,韋編三絕,斧正
刀筆吏:“刀筆吏”一詞要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更詳細一點則要追溯到青銅時代的一種器物——“削”。古人用簡牘時,如有錯訛,即以刀削之,故古時的讀書人及政客常常隨身帶著刀和筆,以便隨時修改錯誤。因刀筆并用,歷代的文職官員也就被稱作“刀筆吏”。在古代,人們又往往特將訟師幕僚稱作“刀筆吏”,顧名思義就是謂其深諳法律之規則,文筆犀利,用筆如刀。典出《史記·蕭相國世家》漢高祖劉邦的丞相蕭何,原來是秦國的刀筆吏,無所作為后來協助劉邦統一天下,建立大功。成了開國丞相。
韋編三絕。韋編:用熟牛皮繩把竹簡編聯起來;三:概數,表示多次;絕:斷。編聯竹簡的皮繩斷了多次。比喻讀書勤奮。
春秋時期的書,主要是以竹子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簽,稱為竹“簡”,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寫字。一根竹簡上寫字,多則幾十個字,少則八九個字。一部書要用許多竹簡,通過牢固的繩子之類的東西按次序編連起來才最后成書,便于閱讀。通常,用絲線編連的叫“絲編”,用麻繩編連的叫“繩編”,用熟牛皮繩編連的叫“韋編”。像《易》這樣厚重的書,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通過熟牛皮繩編連起來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復復把《易》全部讀了許多遍,又附注了許多內容,不知翻開來又卷回去地閱讀了多少遍。通常認為,孔子這樣讀來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讀書勤奮用功。 即使讀書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謙虛地說:“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與質了?!?br>斧正?!≡谌粘I钪?,我們常??吹健父挂辉~,是請別人修改文章的敬詞。
“斧正”一詞源于《莊子·雜篇·徐無鬼第二十四》故事說的是有一位叫做郢人的人,刷墻時不小心在鼻子上沾了一個石灰點,象蒼蠅翅膀一樣薄。他知道另一個叫匠石的人會耍斧子的絕活,便讓他“運斤成風”,也就是把斧子舞得象刮風一樣,咔嚓一下把石灰點削掉,鼻子不會受傷,郢人“立不失容”,一點也不害怕。后來有一個叫宋元君的人聽了這事很稀罕,閑極無聊想找點刺激,便在鼻子上弄點石灰,也讓匠石來“運斤成風”。匠石回答說,“我過去是會這個絕活的,但現在玩不成了,因為與我配合的那個郢人已經去世了。”成語“運斤成風”就是說的這個故事。后人就以此引申到修改文章,稱之為“斧正”。<來自gyjslw.com
8. 古代為何把文職官員叫做刀筆吏?
大家平時會從一些文學作品或者影視作品中看到,有時候文職人員會被稱作刀筆吏,作為一個現代人聽到這種稱呼可能會覺得有點懵。筆是用來寫字的,這個是可以理解的,那個刀是什么意思呢?難不成寫字的時候還要帶把刀?哈哈,其實還真的是這樣!大家都知道,在東漢蔡倫發明出來造紙術之前,能書寫的材料只有竹簡和絹,絹的生產成本在當時的是非常高的,一匹絹大約需要一個織娘兩個月的工時,賣價差不多等于七八百斤大米,一般人根本用不起。那就只能選擇竹簡來書寫,但是毛筆寫字難免會有寫錯或者漏寫的情況發生,當時又沒有涂改液可以用,況且一個竹簡做出來也要成本的,不能因為一個錯誤就把整片竹簡扔掉,所以當時的書寫者同時帶著毛筆和小刀,當時稱削刀,一般會別在耳后,如果寫錯了,就拿出削刀把錯誤削去,重新書寫。當時并不是現在大家都了解的文房四寶而是文房五寶。所以后來就把文職人員叫做刀筆吏了!
來自gyjslw.com
9. 天下謂刀筆吏不可以為公卿,果然。必湯也,令天下...
意思是:天下人都說絕不能讓刀筆之吏身居公卿之位,果真如此。如果非依張湯之法行事不可,必令天下人恐懼得雙足并攏站立而不敢邁步,眼睛也不敢正視了!
出處:《汲鄭列傳》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創作的一篇文言文,收錄于《史記》中。
原文節選:張湯方以更定律令為廷尉,黯數質責湯於上前,曰:“公為正卿,上不能襃先帝之功業,下不能抑天下之邪心,安國富民,使囹圄空虛,二者無一焉。非苦就行,放析就功,何乃取高皇帝約束紛更之為?公以此無種矣。
譯文:張湯剛以更改制定刑律法令做了廷尉,汲黯就曾多次在皇上面前質問指責張湯,說:“你身為正卿,卻對上不能弘揚先帝的功業,對下不能遏止天下人的邪惡欲念。
安國富民,使監獄空無罪犯,這兩方面你都一事無成。相反,錯事你竭力卻做,大肆破壞律令,以成就自己的事業,尤為甚者,你怎么竟敢把高祖皇帝定下的規章制度也亂改一氣呢?你這樣做會斷子絕孫的。
擴展資料
該篇是汲黯和鄭當時的合傳。汲黯是武帝朝中名聞遐邇的第一流人物。他為人倨傲嚴正,忠直敢諫,從不屈從貴,逢迎主上,以此令朝中上下皆感敬畏。比如人家謁見傲慢的丞相田蚡,都是卑躬屈膝俯首下拜,而他偏只拱手作揖,見大將軍衛青時亦行平等之禮。
兩次奉旨出使,他都中途變卦,或半路而返,或自作主張發放官糧賑濟災民;批評別人的過失,他從來耳提面命不留情面,即使對至尊的君主及其寵幸的要人物也敢當面諫諍指責,無所顧忌。傳中寫他四次犯顏武帝,三次斥罵丞相公孫弘和御史大夫張湯,言辭都極為尖銳無情。
難怪群臣為之震恐、責怨;公孫弘、張湯對他恨之入骨;而武帝雖在背后罵他甚至起過殺心,但又不得不承認他是“社稷臣”而寬容幾分。司馬遷懷著極其欽敬的心情為汲黯樹碑立傳,不多敘政績,而傾全力表彰他秉正嫉惡、忠直敢諫的杰出品格。
環繞這個中心,列傳運用輻湊之法將眾多的零散材料交織在一起,從多方面的人際關系中反復刻畫人物個性,尤其是一再描寫汲黯同最高統治者武帝和公孫弘、張湯之間的對立與沖突,就使他那漢廷第一直臣的光輝形象被異常鮮明地表現了出來。
其中,汲黯那些一針見血、極具個性的言語被大量實錄,其辭之犀利精粹,其情之激切義憤,皆力透紙背,震撼人心,對展示主人公思想品格起到了至來自gyjslw.com
10. 無以五尺軀對刀筆吏是什么意思?
李廣死前說的,出自史記.他那么一個大男人無法面對苛刻的審訊 從古至今,刀筆吏都是一股勢力,衙門里面事難辦、臉難看,早就是慣例了。為五斗米折腰的人們,說白了,很多時候是向各級刀筆吏折腰,一邊笑著折腰,一邊心里流血。有啥辦法?畢竟不能像李廣那樣以死抗爭啊,于是刀筆吏們的統治一直綿延,刀筆吏們自我感覺永遠良好。其實刀筆吏也知道人們是“敢怒而不敢言”,但是刀筆吏有自己的邏輯:“怒?隨你便!你能把我怎么樣?”是啊,確實不能把他們怎么樣。于是,就靠著“你能把我怎么樣”的混蛋邏輯,刀筆吏們一直壓制著李將軍以后的弱勢群體
來自gyjslw.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