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fdhpj"></form>

        “降”字的成語「降邪從正」

        2022年08月05日成語大全179

        成語“降邪從正”的詞條資料

        成語讀音:xiáng xié cóng zhèng
        成語簡拼:XXCZ
        成語注音:ㄒ一ㄤˊ ㄒ一ㄝˊ ㄘㄨㄥˊ ㄓㄥˋ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聯合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成語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第44回:“望爺爺與我們雪恨消災,早進城降邪從正也?!闭怨娉烧Z:gyjslw.com
        成語解釋:降:降服;從:歸從。降伏妖邪,使之改邪歸正
        成語用法:降邪從正作謂語、賓語;用于處事。

        成語“降邪從正”的擴展資料

        1. 古文翻譯高手進
        1、行軍時一定做好戰斗的準備,駐扎時一定建好堅固的壁壘。2、緩慢的追擊敵人就會不顧一切的逃跑,追得急了敵人就會回頭死命抵抗。3、朝廷每當有關于四方邊境的大事,都請他參與軍事會議,向他詢問對策。原文太長。無法一一翻譯。附原文: 趙充國字翁孫,隴西上邽人也,后徙金城鄰居。始為騎士,以六郡良家子善騎射補羽林。為人沉勇有大略,少好將帥之節,而學兵法,通知四夷事。 武帝時,以假司馬從貳師將軍擊匈奴,大為虜所圍。漢軍乏食數日,死傷者多,充國乃與壯士百余人潰圍陷陳,貳師引兵隨之,遂得解。身被二十余創,貳師奏狀,詔征充國詣行在所。武帝親見視其創,嗟嘆之,拜為中郎,遷連騎將軍長史。 昭帝時,武都氐人反,充國以大將軍、護軍都尉將兵擊定之,遷中郎將,將屯上谷,還為水衡都尉。擊匈奴,獲西祁王,擢為后將軍,兼水衡如故。 與大將軍霍光定冊尊立宣帝,封營平侯。本始中,為蒲類將軍征匈奴,斬虜數百級,還為后將軍、少府。匈奴大發十余萬騎,南旁塞,至符奚廬山,欲入為寇。亡者題除渠堂降漢言之,遣充國將四萬騎屯緣邊九郡。單于聞之,引去。 是時,光祿大夫義渠安國使行諸羌,先零豪言愿時渡湟水北,逐民所不田處畜牧。安國以聞。充國劾安國奉使不敬。是后,羌人旁緣前言,抵冒渡湟水,郡縣不能禁。元康三年,先零遂與諸羌種豪二百余人解仇交質盟詛。上聞之,以問充國,對曰:“羌人所以易制者,以其種自有豪,數相攻擊,勢不一也。往三十余歲,西羌反時,亦先解仇合約攻令居,與漢相距,五六年乃定。至征和五年,先零豪封煎等通使匈奴,匈奴使人至小月氏,傳告諸羌曰:‘漢貳師將軍眾十余萬人降匈奴。羌人為漢事苦。張掖、酒泉本我地,地肥美,可共擊居之。’以此觀匈奴欲與羌合,非一世也。間者匈奴困于西方,聞烏桓來保塞,恐兵復從東方起,數使使尉黎、危須諸國,設以子女貂裘,欲沮解之。其計不合。疑匈奴更遣使至羌中,道從沙陰地,出鹽澤,過長坑,入窮水塞,南抵國,與先零相直。臣恐羌變未止此,且復結聯他種,宜及未然為之備。”后月余,羌侯狼何果遣使至匈奴借兵,欲擊善阝善、敦煌以絕漢道。充國以為:“狼何,小月氏種,在陽光西南,勢不能獨造此計,疑匈 奴使已至羌中,先零、開乃解仇作約。到秋馬肥,變必起矣。宜遣使者行邊兵豫為備,敕視諸羌,毋令解仇,以發覺其謀?!庇谑莾筛畯桶浊擦x渠安國行視諸羌,分別善惡。安國至,召先零諸豪三十余人,以尤桀黠,皆斬之??v兵擊其種人,斬首千余級。于是諸降羌及歸義羌侯楊玉等恐怒,亡所信鄉,遂劫略小種,背畔犯塞,攻城邑,殺長吏。安國以騎都尉將騎三千屯備羌,至浩亹,為虜所擊,失亡車重兵器甚眾。安國引還,至令居,以聞。是歲,神爵元年春也。 時,充國年七十余,上老之,使御史大夫丙吉問誰可將者,充國對曰:“亡逾于老臣者矣?!鄙锨矄栄?,曰:“將軍度羌虜何如,當用幾人?”充國曰:“百聞不如一見。兵難逾度,臣愿馳至金城,圖上方略。然羌戎小夷,逆天背畔,滅亡不久,愿陛下以老臣,勿以為憂?!鄙闲υ唬骸爸Z?!? 充國至金城,須兵滿萬騎,欲渡河,恐為虜所遮,即夜遣三校銜枚先渡,渡輒營陳,會明,畢,遂以次盡渡。虜數十百騎來,出入軍傍。充國曰:“吾士馬新倦,不可馳逐。此皆驍騎難制,又恐其為誘兵也。擊虜以殄滅為期,小利不足貪?!绷钴娢饟?。遣騎候四望狹中,亡虜。夜引兵上至落都,召諸校司馬,謂曰:“吾知羌虜不能為兵矣。使虜發數千人守杜四望狹中,兵豈得入哉!”充國常以遠斥候為務,行必為戰務,止必堅營壁,尤能持重,愛士卒,先計而后戰。遂西至西部都尉府,日饗軍士,士皆欲為用。虜數挑戰,充國堅守。捕得生口,言羌豪相數責曰:“語汝亡反,今天子遣趙將軍來,年八九十矣,善為兵。今請欲一斗而死,可得邪!” 充國子右曹中郎將昂,將期門佽飛、羽林孤兒、胡越騎為支兵,至令居,虜并出絕轉道,昂以聞。有詔將八校尉與驍騎都尉、金城太守合疏捕山間虜,通轉道津渡。 初,開豪靡當兒使弟雕庫來告都尉曰先零欲反,后數日果反。雕庫種人 頗在先零中,都尉即留雕庫為質。充國以為亡罪,乃遣歸告種豪:“大兵誅有罪者,明白自別,毋取并滅。天子告諸羌人,犯法者能相捕斬,除罪。斬大豪有罪者一人,賜錢四十萬,中豪十五萬,下豪二萬,大男三千,女子及老小千錢,又以其所捕妻子財物盡與之?!背鋰嬘酝耪薪甸_及劫略者,解散虜謀,徼極乃擊之。 時,上已發三輔、太常徒弛刑,三河、潁川、沛郡、淮陽、汝南材官,金城、隴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騎士、羌騎,與武威、張掖、酒泉太守各屯其郡者,合六萬人矣。酒泉太守辛武賢奏言:“郡兵皆屯備南出,北邊空虛,勢不可久?;蛉罩燎锒诉M兵,此虜在竟外之冊。今虜朝夕為寇,土地寒苦,漢馬不能冬,屯兵在武威、張掖、酒泉萬騎以上,皆多羸瘦??梢骜R食,以七月上旬赍三十日糧,分兵并出張掖、酒泉合擊開在鮮水上者。虜以畜產為命,今皆離散,兵即分出,雖不能盡誅,亶奪其畜產,虜其妻子,復引兵還,冬復擊之,大兵仍出,虜必震壞。” 天子下其書充國,令與校尉以下吏士知羌事者博議。充國及長史董通年以為:“武賢欲輕引萬騎,分為兩道出張掖,回遠千里。以一馬自佗負三十日食,為米二斛四斗,麥八斛,又有衣裝兵器,難以追逐。勤勞而至,虜必商軍進退,稍引去,逐水草,入山林。隨而深入,虜即據前險,守后厄,以絕糧道,必有傷危之憂,為夷狄笑,千載不可復。而武賢以為可奪其畜產,虜其妻子,此殆空言,非至計也。又武威縣、張掖日勒皆當北塞,有通谷水草。臣恐匈奴與羌有謀,且欲大入,幸能要杜張掖、酒泉以絕西域,其郡兵尤不可發。先零首為畔逆,它種劫略。故臣愚冊,欲捐開暗昧之過,隱而勿章,先行先零之誅以震動之,宜悔過反善,因赦其罪,選擇良吏知其俗者捬循和輯,此全師保勝安邊之冊。”天子下其書。公卿議者咸以為先零兵盛,而負開之助,不先破開,則先零未可圖也。 上乃拜侍中樂成侯許延壽為強弩將軍,即拜酒泉太守武賢為破羌將軍,賜璽書嘉納其冊。以書敕讓充國曰: 皇帝問后將軍,甚苦暴露。將軍計欲至正月乃擊B16F羌,羌人當獲麥,已遠其妻子,精兵萬人欲為酒泉、敦煌寇。邊兵少,民守保不得田作。今張掖以東粟石百余,芻槁束數十。轉輸并起,百姓煩擾。將軍將萬余之眾,不早及秋共水草之利爭其畜食,欲至冬,虜皆當畜食,多藏匿山中依險阻,將軍士寒,手足皸瘃,寧有利哉?將軍不念中國之費,欲以歲數而勝微,將軍誰不樂此者! 今詔破羌將軍武賢將兵六千一百人,敦煌太守快將二千人,長水校尉富昌、酒泉候奉世將婼、月氏兵四千人,亡慮萬二千人。赍三十日食,以七月二十二日擊羌,入鮮水北句廉上,去酒泉八百里,去將軍可千二百里。將軍其引兵便道西并進,雖不相及,使虜聞東方北方兵并來,分散其心意,離其黨與,雖不能殄滅,當有瓦解者。已詔中郎將昂將胡越佽飛射士步兵二校尉,益將軍兵。 今五星出東方,中國大利,蠻夷大敗。太白出高,用兵深入敢戰者吉,弗敢戰者兇。將軍急裝,因天時,誅不義,萬下必全,勿復有疑。 充國既得讓,以為將任兵在外,便宜有守,以安國家。乃上書謝罪,因陳兵利害,曰: 臣竊見騎都尉安國前幸賜書,擇羌人可使使諭告以大軍當至,漢不誅以解其謀。恩澤甚厚,非臣下所能及。臣獨私美陛下盛德至計亡已,故遣開豪雕庫宣天子至德,開之皆聞知明詔。今先零羌楊玉將騎四千及煎鞏騎五千,阻石山木,候便為寇,若羌未有所犯。今置先零,先擊開,釋有罪,誅亡辜,起一難,就兩害,誠非陛下本計也。 臣聞兵法“攻不足者守有余”,又曰“善戰者致人,不致于人”。今若羌欲為敦煌、酒泉寇,宜飭兵馬,練戰士,以須其至,坐得致敵之術,以逸擊勞,取勝之道也。今恐二郡兵少不足以守,而發之行攻,釋致虜之術而從為虜所致之道,臣愚以為不便。先零羌虜欲為背畔,故與開解仇結約,然其私心不能亡恐漢兵至而開背之也。臣愚以為其計常欲先赴B16F、開之急,以堅其約,先擊B16F 羌、先零必助之。今虜馬肥,糧食方饒,擊之恐不能傷害,適使先零得施德于 羌,堅其約,合其黨。虜交堅黨合,精兵二萬余人,迫脅諸小種,附著者稍眾,莫須之不輕得離也。如是,虜兵寢多,誅之用力數倍,臣恐國家憂累繇十年數,不二三歲而已。 臣得蒙天子厚恩,父子俱為顯列。臣位至上卿,爵為列侯,犬馬之齒七十六,為明詔填溝壑,死骨不朽,亡所顧念。獨思惟兵利害至熟悉也,于臣之計,先誅先零已,則開之不煩兵而服矣。先零已誅而開不服,涉正月擊之,得 計之理,又其時也。以今進兵,誠不見其利,唯陛下裁察。 六月戊申奏,七月甲寅璽書報從充國計焉。 充國引兵至先零在所。虜久屯聚,解弛,望見大軍,棄車重,欲渡湟水,道厄狹,充國徐行驅之?;蛟恢鹄羞t,充國曰:“此窮寇不可迫也。緩之則走不顧,急之則還致死。”諸校皆曰:“善?!碧敻八缢勒邤蛋伲导皵厥孜灏儆嗳?,鹵馬、牛羊十萬余頭,車四千余兩。兵至地,令軍毋燔聚落芻牧田中。B羌聞之,喜曰:“漢果不擊我矣!”豪靡忘使人來言:“愿得還復故地。”充國以聞,未報。靡忘來自歸,充國賜飲食,遣還諭種人。護軍以下皆爭之,曰:“此反虜,不可擅遣?!背鋰唬骸爸T君但欲便文自營,非為公家忠計也。”語未卒,璽書報,令靡忘以贖論。后竟不煩兵而下。 其秋,充國病,上賜書曰;“制詔后將軍:聞苦腳脛、寒泄,將軍年老加疾,一朝之變不可諱,朕甚憂之。今詔破羌將軍詣屯所,為將軍副,急因天時大利,吏士銳氣,以十二月擊先零羌。即疾劇,留屯毋行,獨遣破羌、強弩將軍?!睍r,羌降者萬余人矣。充國度其必壞,欲罷騎兵屯田,以待其敝。作奏未上,會得進兵璽書,中郎將昂懼,使客諫充國曰:“誠令兵出,破軍殺將以傾國家,將軍守之可也。即利與病,又何足爭?一旦不合上意,遣繡衣來責將軍,將軍之身不能自保,何國家之安?”充國嘆曰:“是何言之不忠也!本用吾言,羌虜得至是邪?往者舉可先行羌者,吾舉辛武賢,丞相御史復白遣義渠安國,竟沮敗羌。金城、湟中谷斛八錢,吾謂耿中丞,糴二百萬斛谷,羌人不敢動矣。耿中丞請糴百萬斛,乃得四十萬斛耳。義渠再使,且費其半。失此二冊,羌人故敢為逆。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是既然矣。今兵久不決,四夷卒有動搖,相因而起,雖有知者不能善其后,羌獨足憂邪!吾固以死守之,明主可為忠言?!彼焐贤吞镒嘣唬? 臣聞兵者,所以明德除害也,故舉得于外,則福生于內,不可不慎。臣所將吏士馬牛食,月用糧谷十九萬九千六百三十斛,鹽千六百九十三斛,茭藁二十五萬二百八十六石。難久不解,繇役不息。又恐它夷卒有不虞之變,相因并起,為明主憂,誠非素定廟勝之冊。且羌虜易以計破,難用兵碎也,故臣愚以為擊之不便。計度臨羌東至浩亹,羌虜故田及公田,民所未墾,可二千頃以上,其間郵亭多壞敗者。臣前部士入山,伐材木大小六萬余枚,皆在水次。愿罷騎兵,留馳刑應募,及淮陽、汝南步兵與史士私從者,合凡萬二百八十一人,用谷月二萬七千三百六十三斛,鹽三百八斛,分屯要害處。冰解漕下,繕鄉亭,浚溝渠,治湟狹以西道橋七十所,令可至鮮水左右。田事出,賦人二十畝。至四月草生,發郡騎及國胡騎伉健各千,倅馬什二,就草,為田者游兵。以充入金城郡,益積畜,省大費。今大司所轉谷至者,足支萬人一歲食。謹上田處及器用簿,唯陛下裁許。 上報曰:“皇帝問后將軍,言欲罷騎兵萬人留田,即如將軍之計,虜當何時伏誅,兵當何時得決?孰計其便,復奏。”充國上狀曰: 臣聞帝王之兵,以全取勝,是以貴謀而賤戰。戰而百勝,非善之善者也,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蠻夷習俗雖殊于禮義之國,然其欲避害就利,愛親戚,畏亡,一也。今虜亡其美地薦草,愁子寄托遠遁,骨肉心離,人有畔志,而明主般師罷兵,萬人留田,順天時,因地利,以待可勝之虜,雖未即伏辜,兵決可期月而望。羌虜瓦解,前后降者萬七百余人,及受言去者凡七十輩,此坐支解羌虜之具也。 臣謹條不出兵留田便宜十二事。步兵九校,更士萬人,留頓以為武備,因田致谷,威德并行,一也。又因排折羌虜,令不得歸肥饒之地,貧破其眾,以成羌虜相畔之漸,二也。居民得并田作,不失農業,三也。軍馬一月之食,度支田士一歲,罷騎兵以省大費,四也。至春省甲士卒,循河湟漕谷至臨羌,以示羌虜,揚威武,傳世折沖之具,五也,以閑暇時下所伐材,繕治郵亭,充入金城,六也。兵出,乘危徼幸,不出,令反畔之虜竄于風寒之地,離霜露疾疫瘃墮之患,坐得必勝之道,七也。亡經阻遠追死傷之害,八也。內不損威武之重,外不令虜得乘間之勢,九也。又亡驚動河南大開、小開使生它變之憂,十也。治湟狹中道橋,令可至鮮水,以制西域,信威千里,從枕席上過師,十一也。大費既省,繇役豫息,以戒不虞,十二也。留屯田得十二便,出兵失十二利。臣充國材下,犬馬齒衰,不識長冊,唯明詔博詳公卿議臣采擇。 上復賜報曰:“皇帝問后將軍,言十二便,聞之。虜雖未伏誅,兵決可期月而望,期月而望者,謂今冬邪?謂何時也?將軍獨不計虜聞兵頗罷,且丁壯相聚,攻擾田者及道上屯兵,復殺略人民,將何以止之?又大開、小開前言曰:‘我告漢軍先零所在,兵不往擊,久留,得亡效五年時不分別人而并擊我?’其意??帧=癖怀?,得亡變生,與先零為一?將軍孰計復奏?!背鋰嘣唬? 臣聞兵以計為本,故多算勝少算。先零羌精兵今余下過七八千人,失地遠客,分散饑凍。開、莫須又頗暴略其贏弱畜產,畔還者不絕,皆聞天子明令相捕 斬之賞。臣愚以為虜破壞可日月冀,遠在來春,故曰兵決可期月而望。竊見北邊自敦煌至遼東萬一千五百余里,乘塞列隧有吏卒數千人,虜數大眾攻之而不能害。今留步士萬人屯田,地勢平易,多高山遠望之便,部曲相保,為塹壘木樵,校聯不絕,便兵弩,飭斗具。烽火幸通,勢及并力,以逸待勞,兵之利者也。臣愚以為屯田內有亡費之利,外有守御之備。騎兵雖罷,虜見萬人留田為必禽之具,其土崩歸德,宜不久矣。從今盡三月,虜馬贏瘦,必不敢捐其妻子于他種中,遠涉河山而來為寇。又見屯田之士精兵萬人,終不敢復將其累重還歸故地。是臣之愚計,所以度虜且必瓦解其處,不戰而自破之冊也。至于虜小寇盜,時殺人民,其原未可卒禁。臣聞戰不必勝,不茍接刃;攻不必取,不茍勞眾。誠令兵出,雖不能滅先零,亶能令虜絕不為小寇,則出兵可也。即今同是而釋坐勝之道,從乘危之勢,往終不見利,空內自罷敝,貶重而自損,非所以視蠻夷也。又大兵一出,還不可復留,湟中亦未可空,如是,徭役復發也。且匈奴不可不備,烏桓不可不憂。今久轉運煩費,傾我不虞之用以澹一隅,臣愚以為不便。校尉臨眾幸得承威德,奉厚幣,拊循眾羌,諭以明詔,宜皆鄉風。雖其前辭嘗曰“得亡效五年”,宜亡它心,不足以故出兵。臣竊自惟念。奉詔出塞,引軍遠擊,窮天子之精兵,散車甲于山野,雖亡尺寸之功,偷得避慊之便,而亡后咎余責,此人臣不忠之利,非明主社稷之福也。臣幸得奮精兵,討不義,久留天誅,罪當萬死。陛下寬仁,未忍加誅,令臣數得熟計。愚臣伏計孰甚,不敢避斧鉞之誅,昧死陳愚,唯陛下省察。 充國奏每上,輒下公卿議臣。初是充國計者什三,中什五,最后什八。有詔詰前言不便者,皆頓首服。丞相魏相曰:“臣愚不習兵事利害,后將軍數畫軍冊,其言常是,臣任其計可必用也。”上于是報充國曰:“皇帝問后將軍,上書言羌虜可勝之道,今聽將軍,將軍計善。其上留屯田及當罷者人馬數。將軍強食,慎兵事,自愛!”上以破羌、強弩將軍數言當擊,又用充國屯田處離散,恐虜犯之,于是兩從其計,詔兩將軍與中郎將出擊。強弩出,降四千余人,破羌斬首二千級,中郎將昂斬首降者亦二千余級,而充國所降復得五千余人。詔罷兵,獨充國留屯田。 明年五月,充國奏言:“羌本可五萬人軍,凡斬首七千六百級,降者三萬一千二百人,溺河湟饑餓死者五六千人,定計遺脫與煎鞏、黃羝俱亡者不過四千人。羌靡忘等自詭必得,請罷屯兵?!弊嗫?。充國振旅而還。 所善浩星賜迎說充國,曰:“眾人皆以破羌、強弩出擊,多斬首獲降,虜以破壞。然有識者以為虜勢窮困,兵雖不出,必自服矣。將軍即見,宜歸功于二將軍出擊,非愚臣所及。如此,將軍計未失也。”充國曰:“吾年老矣,爵位已極,豈嫌伐一時事以欺明主哉!兵勢,國之大事,當為后法。老臣不以余命一為陛下明言兵之利害,卒死,誰當復言之者?”卒以其意對。上然其計,罷遣辛武賢歸酒泉太守官,充國復為后將軍衛尉。 其秋,羌若零、離留、且種、庫共斬先零大豪猶非、楊玉首,及諸豪弟澤、陽雕、良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2. 魏忠賢是正是邪?有何證據?東林黨是正是邪?有何證據?為什么天啟帝重用魏忠賢,而崇禎帝卻收拾了魏忠賢
        只有道德不道德之分,何來正邪之分?人無好壞,不過各自站在各自的利益角度來考慮罷了!評價魏忠賢和東林黨。就看他們對大明造成什么樣的結果?從結果來開。一代明君-崇禎帝智除魏忠賢然后僅僅十六年便身死國滅!就足以說明問題!有的人說崇禎帝時期因為小冰河旱災嚴重。。其實小冰河從萬歷年間就開始。。天啟年間旱災也很嚴重!有的人說崇禎帝因為遼事戰爭不斷。其實天啟年間的奢安之亂規模比遼事還大?。ǔ霰f),而且天啟遼事規模也不??!其實天啟帝重用魏忠賢不過是為了制衡大臣而已!君與士大夫之間的利制衡!你沒見萬歷帝被大臣罵全家,換太子也換不來么?搞急了直接不上朝!然后天啟帝利用魏忠賢!大臣們都聽話了!利高度集中在帝王手里!等崇禎帝自廢武功之后。大臣們就沒人制衡了,不敢議和(皇帝偷偷的議和),不敢遷都(找帝黨提出來結果被罵成狗),被忽悠給災民加稅!然后完蛋!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3. 何為正?何為邪?正邪本是一家嗎?
        本無正邪之分自古并無正邪之分,正邪自在人心,所謂人云亦云,自古便是如此,關鍵要看結果如何,史書終是由勝者所寫,在我心里,無所謂正邪之分,成王敗寇,自古皆然!
        不起分別心,無心任運,就不生煩惱。心若分別,即成見塵,就有煩惱,就被苦樂境界轉了。
        孔子曰:“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心不在,即無分別;無分別,就無障礙;食也不知其味了。
        那何謂正?何又謂邪?正邪之分,誠非天定,但善惡自在人心。
        正如何?邪又如何?死后還不是化為塵埃,隨風而逝,只要當下問心無愧,便已足夠。
        是謂之:“意在無有別.” 在意識中,我們總是用兩個相反意義的詞來衡量人、事與物,好與壞、正與邪、成與敗......
        打開電視,翻開書本,甚至上上網看看大家對新聞事件的評論,都能明確的感覺到,我們看待事情喜歡向辯證的思維去看待,當然這樣一來,我們的觀點就能變得更加的簡單,但事實也許并非如此。
        從事物發展的角度來看,任何正道都代表著傳統的勢力,代表著主宰的勢力,而邪也許都代表著對正統的蔑視與挑戰,正與邪的關系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邪不勝正的時代,即“邪惡”的勢力在量上能有益的補充正道之不足,但對正道的統治沒有辦法形成挑戰與顛覆,這個時候,還是正的時代。而第二階段,也許邪補充正,補充得多了,對正道的統治產生的根基的動搖,邪的勢力也許就能代替正的勢力,哈,當邪完全取代了邪,邪就變成新的正了,而舊的正就被淘汰了。第一階段是改良,第二階段是革命,而這種力量的較量的過程就是改革的過程。
        縱觀歷史,有太多這樣的例子,比如商殃變法與百日維新,這是封建階段的自我改良,是改善統治與非統治階段關系的舉措,但它不能替代君主,只能改其表而不能改其本質,所以失敗是其最終的結局。而辛亥革命就不同,在清帝與?;逝裳壑校@股新民主主義的力量就是邪惡的,而當這股邪惡的力量發動起來超過正道清帝力量時,在歷史書中,在大多數人眼里,這時邪就成了正,同樣的道理,日本三七年借七七事變入侵中國,也是邪的,但在日本人看來是正道的,只是這股力量最后沒有敵過中國人民,才變成邪道了。同理,中華民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取代,其本質也是“邪惡的毛匪”的力量超過了“正統的蔣委員長”所導致的直接結果。時至今日,中華的崛起,也是兩種力量較量的結果。
        天下正道是滄桑,這個世界上沒有攻不破的城,也沒有永遠都是邪的勢力。世界是永恒發展與變化的,變與不變,正與不正,都取決于力量的對比,有量變,也有質變,就看勢力間質是怎么把握的。聰明的挑戰者,永遠用創新的力量激勵著自己,而聰明的守衛者,永遠都是自己革自己的命,否則屠刀就會被別人掌握。
        自然界的規律很簡單,一切均以力量為勝,無論是正還是邪,誰的力量大,誰就能主導。天下之大,沒有永遠的正,亦沒有永遠的邪,正邪之念體于心,而顯于力。說得白一點,這個世界上沒有好與壞的分別,有的只是力量大小的區別。
        那何謂正?何謂邪?莫非那些名門正派里就個個都是正人君子,全部都可以問心無愧?而那些邪派里全部都是邪魔歪道?全部都殺人如麻?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4. 所謂世有三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順者亡,以亂攻治者亡 是什么意思?
        這個世界上有三件事是絕對會失敗的,一件是以邪惡去攻擊正義,一件是以叛逆者去攻擊名正言順的一方,還有一件是以散亂的部眾去攻擊有嚴明統治的地方。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5. 佛教里所說的正精進什么意思?
        正精進
        《佛說法乘義決定經卷中》中說:云何正精進。謂能勇猛。破煩惱魔。常修善行。無有懈怠。是名正精進。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第八》中說:若精進向邪。非圣所贊。所謂貪欲瞋恚愚癡煩惱。是正精進終不為之。若法能入正諦圣道寂滅涅槃。是正精進。
        什么是正精進呢?所作所為能勇猛前進,破除煩惱魔,常常的修習善行,沒有懈怠的行為,就是叫作正精進。
        如果精進向邪,就不是賢圣所贊嘆的,例如精進的向往貪欲、嗔恚、愚癡、煩惱,這就不是正精進了,正精進終不會去作這些事情,如果所作所為的諸法能契入正確的諦理,契入圣道、寂滅、涅槃,就是叫作正精進。
        《中阿含舍梨子相應品分別圣諦經》中說:諸賢。云何正方便。謂圣弟子念苦是苦時。習是習。滅是滅。念道是道時?;蛴^本所作?;驅W念諸行。或見諸行災患。或見涅槃止息?;驘o著念觀善心解脫時。於中若有精進方便。一向精勤求。有力趣向。著不舍。亦不衰退。正伏其心。是名正方便。
        《阿毘達磨品類足論卷第八》中說:正精進云何。謂圣弟子。於苦思惟苦。於集思惟集。於滅思惟滅。於道思惟道。無漏作意相應。諸勤精進。勇健勢猛。熾盛難制。勵意不息。心勇悍性。是名正精進。
        什么是正方便?賢圣弟子,起念想知曉這個苦就是苦、起念想知曉這個習(積集苦的因緣)就是習、起念想知曉這個滅(清凈安樂)就是滅、起念想知曉這個道(解脫之道)就是道,正確的依四圣諦法去勇猛的修行。或者觀察自身所作所為,或者學習、心念一切諸行,或者看見諸行的災患,或者看見涅槃的止息,或者沒有執著之念觀善心解脫,在這些種種的作為當中,有精進方便力,一向的勤苦追求,有力的趣向注不舍,而不衰退,正確的降伏其心,就是叫作正方便。
        賢圣弟子們,對于苦能思惟是苦,對于集能思惟是集,對于滅能思惟是滅,對于道能思惟是道。能于無漏法的作意相應,行一切的勤奮精進法,勇猛強健勢力迅速,熾盛的程度不被壓制,勵志的心意不停息,心念堅固有勇悍性,就是叫作正精進。
        《中阿含雙品圣道經》中說:云何正方便。比丘者。已生惡法為斷故。發欲求方便。精勤舉心滅。未生惡法為不生故。發欲求方便。精勤舉心滅。未生善法為生故。發欲求方便。精勤舉心滅。已生善法為住不忘不退。轉增廣布。修習滿具故。發欲求方便。精勤舉心滅。是謂正方便。
        修行的佛弟子們,對于已生的惡法能去斷除,發起心愿尋求方便,精進勤奮的把搖動的誘惑心消滅。沒有生起的惡法能警醒使它不生,發起心愿尋求方便,精進勤奮的把那些搖動的懈怠心消滅。對于沒有生起的善法能去想辦法生起,發起心愿尋求方便,精進勤奮的把搖動的懈怠心消滅。已經生起的善法能喜樂的使它持續安住,不忘記不退失,逐漸的轉變為增大增廣,為了修習到圓滿具足的境界,發起心愿尋求方便,精進勤奮的把那些搖動的誘惑心消滅。這些,就是叫作正方便。
        《舍利弗阿毘曇論卷第四》中說:云何正進。學人離結使。乃至即得阿羅漢果。若實人若趣若身心發出度堪忍不退勤力進不離不懈不緩不懶墮進根進力進 覺是名正進。
        《佛說大乘不思議神通境界經卷下》中說:若菩薩了一切法。無諸起作離種種相。於精進行如實相應。是名正精進。
        什么是正進呢?就是指有學之人,遠離一切的結與使,乃至得到阿羅漢果位。如果有真實的人,或趣向身語意善業,或身心發出的度一切苦厄的行為,不倒退、有勤奮力,不舍離不懈怠,不松緩不懶惰,有精進的根本,有精進的力量,就是叫作正進。
        如果有菩薩了達一切法,沒有一切的執著造作,離開了種種相,于精進的行為能如實的相應,就是叫作正精進。
        《持世經卷第四》中說:何謂菩薩摩訶薩善知正精進。菩薩摩訶薩住正精進。若菩薩為斷一切精進道故。名為住正精進。何以故。一切精進皆為是邪。諸有所發有作有行皆名為邪。何以故。一切法皆是邪作。有所發作皆是虛妄。若虛妄者即亦是邪。正精進者。無發無作無行無愿。一切法中斷有所作。是菩薩於一切法中斷有所作。乃至涅槃相佛相中不生有所作相。是人善知一切所作皆為虛妄。為無所作故行道。若是正者則無所作。一切法平等無差別。無有所作過所作相。是菩薩善知精進非是精進道。不取不舍故說名住正精進。正精進者。即是諸精進不可得義。即是諸法如實知見義。所謂正精進如是見者。不復分別是邪精進是正精進。是故說名正精進。
        菩薩摩訶薩善于知曉一切正確的精進,住于正精進中。如果菩薩為了斷除一切精進道,就是叫作住正精進。是什么道理呢?因為一切有執著的精進都可以叫作邪,諸所有發起、有所作、有所行都可以叫作邪。為什么?因為一切迷惑顛倒法都是邪作,有所發、有所作也都是虛妄的,如果是虛妄的就是邪的。
        正精進的菩薩,無發、無作、無行、無愿,在一切法中斷除有所作。這個菩薩在一切法中斷除有所作,乃至涅槃相、佛相中,不生有所作相。因為他善知一切所作都是虛妄的,為無所作之故而行道。如果是正的話就是無所作,一切法平等無有差別,無有所作超越了所作的相,這是菩薩善知執著的精進不是精進道,而不取不舍,所以稱為正精進。
        正精進,就是諸精進不可得的意思,就是諸法如實知見的意思,所講的正精進如是見,不再分別是邪精進還是正精進,因此之故叫作“菩薩正精進”。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6. 世說新語 所有的翻譯
        十二 形骸之外
        王朗每以識度推華歆。歆臘日嘗集子侄燕飲,王亦學之。有人向張華說此
        事,張曰:’ 王之學華,皆是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遠?!?br>王朗常常推崇華歆的見識和氣度。華歆臘日那天曾召集子侄們宴飲,王朗也學
        著華歆那樣做。有人把這事兒說給張華聽,張華說:’ 王朗學華歆,學的都是外表
        的東西,所以王朗和華歆的距離就更遠了?!?br>十三 急不相棄
        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欲依附,歆輒難之。朗曰:’ 幸尚寬,何為不
        可?’ 后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 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托,
        寧可以急相棄邪?’ 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
        華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難,有一個人想搭乘他們的船,華歆很為難。王朗卻說
        :’ 幸好船還寬敞,有什么可為難的?!?一會兒賊寇要追上來了,王朗想丟下剛才
        搭船的人。華歆說:’ 剛才我所以猶豫,正是這個原因。既然已經接納了他來船上
        托身,哪里能因為情況危急就丟下他呢?!?于是就繼續帶著他趕路。世人也由此判
        定華王二人的優劣。
        十四 王祥事母
        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謹。家有一李樹,結子殊好,母恒使守之。時風雨忽至,
        祥抱樹而泣。祥嘗在別床眠,母自往暗斫之。值祥私起,空斫得被。既還,知母
        憾之不已,因跪前請死。母于是感悟,愛之如己子。
        王祥侍奉后母朱夫人很謹慎,家中有一棵李樹,結的果子很好,后母就讓王祥
        一直看著它。一天突然風雨大作,王祥抱著李樹哭泣不已。王祥曾在床上睡覺,后
        母進來躲在暗處想砍死他,恰好王祥起來撒尿,后母只是砍到被子上,沒殺成王祥。
        王祥回來后,得知后母為此事遺憾,就跪在后母面前請求處死。后母于是感動醒悟
        了,從此像關愛自己的親生兒子一樣關愛王祥。
        十五 嗣宗謹慎
        晉文王稱阮嗣宗至慎,每與之言,言皆玄遠,未嘗臧否人物。
        晉文王(司馬昭)稱贊阮籍極其謹慎,每次和他聊天,說的都是玄虛高遠的事
        情,從不評判人物。
        十六 未見喜慍
        王戎云:’ 與嵇康居二十年,未嘗見其喜慍之色。’
        王戎說:’ 我和嵇康相處二十年,也沒見過他有喜怒的表情?!?br>十七 王戎死孝
        王戎、和嶠同時遭大喪,俱以孝稱。王雞骨支床,和哭泣備禮。武帝謂劉
        仲雄曰:’ 卿數省王、和不?聞和哀苦過禮,使人憂之?!?仲雄曰:’ 和嶠雖備
        禮,神氣不損;王戎雖不備禮,而哀毀骨立。臣以和嶠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
        應憂嶠,而應憂戎?!?br>王戎、和嶠同時遭遇大喪。王和二人都以孝著稱,此時王戎瘦得皮包骨頭,幾
        乎支撐不住自己的身體;和嶠則哀號哭泣,一切都合乎喪葬的禮儀。晉武帝(司馬
        炎)對劉仲雄(劉毅)說:’ 你常去看望王戎和嶠嗎?我聽說和嶠悲傷過度,這讓
        人很擔心。’ 劉仲雄回答道:’ 和嶠雖然極盡禮數,但精神元氣并沒有受損;王戎
        雖然沒拘守禮法,卻因為哀傷過度已經形銷骨立了。所以我認為和嶠是盡孝道而不
        毀生,王戎卻是以死去盡孝道。陛下您不必去擔心和嶠,而應該去為王戎擔心呀。

        十八 裴公施惠
        梁王、趙王,國之近,貴重當時。裴令公歲請二國租錢數百萬,以恤中
        表之貧者?;蜃I之曰:’ 何以乞物行惠?’ 裴曰:’ 損有余,補不足,天之道也。

        梁王、趙王都是皇帝的近親,煊赫一時。裴令公(裴楷)每年都向這二王索要
        幾百萬租錢,來救濟自己家中的窮親戚。有人嘲笑他:’ 怎么能靠乞討來施恩惠呢?
        ’ 裴令公說:’ 消損富足的,補充不足的,這正是天道啊?!?br>十九 德掩其言
        王戎云:’ 太保居在正始中,不在能言之流。及與之言,理中清遠,將無
        以德掩其言?!?br>王戎說:’ 太保王祥生活在正始年間,沒被納入清談之列。等到和他交談,才
        知道他言談合理,清雅玄遠。大概是德行掩蓋了他的口才?!?br>二十 滅性之饑
        王安豐遭艱,至性過人。裴令往吊之,曰:’ 若使一慟果能傷人,浚沖必
        不免滅性之譏?!?br>王安豐(王戎)喪母后,他的盡孝之情超過了平常人。裴令公(裴楷)去他那
        里吊唁后回來說:’ 如果悲痛可以傷及人的生命,那么浚沖(王戎)一定會遭到以
        孝傷生的指責’
        二十一 不受賻儀
        王戎父渾,有令名,官至涼州刺史。渾薨,所歷九郡義故,懷其德惠,相率
        致賻數百萬,戎悉不受。
        王戎的父親王渾,名聲不錯,官至涼州刺史。王渾死后,涼州所轄九郡中的
        下們,感念王渾的美德和恩惠,送來的喪儀達數百萬金,王戎全部拒絕了。
        二十二 劉道真為徒
        劉道真嘗為徒,扶風王駿以五百疋布贖之,既而用為從事中郎。當時以為
        美事。
        劉道真(劉寶)曾因犯事而服勞役。扶風王司馬駿用五百匹布將他贖出,并任
        命他為從事中郎。這在當時被傳為美談。
        二十三 任放為達
        王平子、胡毋彥國諸人,皆以任放為達,或有裸體者。樂廣笑曰:’ 名教
        中自有樂地,何為乃爾也?’
        王平子(王澄)、胡毋彥國(胡毋輔之)這些人,都以放縱任性為最高境界,
        有的人甚至還裸露身體。樂廣笑他們說:’ 禮教中自有教人快樂的地方,何必要這
        樣呢?’
        二十四 郗公吐飯
        郗公值永嘉喪亂,在鄉里,甚窮餒。鄉人以公名德,傳共飴之。公常攜
        兄子邁及外生周翼二小兒往食,鄉人曰:’ 各自饑困,以君之賢,欲共濟君耳,恐
        不能兼有所存?!?公于是獨往食,輒含飯著兩頰邊,還,吐與二兒。后并得存,同
        過江。郗公亡,翼為剡縣,解職歸,席苫于公靈床頭,心喪終三年。
        郗公(郗鑒)在永嘉喪亂時,避居鄉下,很窮困,甚至要挨餓。鄉里人尊敬郗
        公的名望德行,就輪流給他做飯吃。郗公帶著侄子郗邁和外甥周翼一起去吃飯。鄉
        里人嘆道:’ 大家都饑餓困乏,因為您的賢德,所以我們要共同幫助您,如果再加
        上兩個孩子,恐怕就不能一同養活了?!?從此郗公就一個人去吃飯,把飯含在兩頰
        旁,回來后吐給倆孩子吃。兩個孩子活了下來,一同南渡過江。郗公去世時,周翼
        任剡縣令,他辭職回家,在郗公靈床前鋪了草墊,為郗公守喪,一共三年。
        二十五 顧榮施炙
        顧榮在洛陽,嘗應人請,覺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輟己施焉,同坐嗤之。
        榮曰:’ 豈有終日執之,而不知其味者乎?’ 后遭亂渡江,每經危急,常有一人
        左右己,問其所以,乃受炙人也。
        顧榮在洛陽時,曾應人之邀去赴宴。席間他發現,做烤肉的人流露出想吃烤肉
        的神色,于是就停了下來,把自己的那份給了他。同座的人譏笑他,顧榮道:’ 哪
        有一天到晚烤肉的人,卻不知道烤肉的味道呢?’ 后來遭遇永嘉之亂,大家紛紛渡
        江避難,每次遇到危急,總有一人幫助自己,顧榮問他緣故,原來正是那個接受烤
        肉的人。
        二十六 奴價倍婢
        祖光祿少孤貧,性至孝,常自為母炊爨作食。王平北聞其佳名,以兩婢
        餉之,因取為中郎。有人戲之者曰:’ 奴價倍婢。’ 祖云:’ 百里奚亦何必輕
        于五羖之皮邪?’
        祖光祿(祖納)少年喪父,家境貧寒。他為人十分孝順,常常自己做飯給他母
        親吃。王平北(王乂)聽到他的名聲,就送給他兩個婢女,繼而任命他為中郎。有
        人譏諷祖納說:’ 你也就值兩個婢女?!?祖納說:’ 百里奚難道比五張黑羊皮還便
        宜嗎?’
        二十七 周鎮船漏
        周鎮罷臨川郡還都,未及上,住泊青溪渚,王丞相往看之。時夏月,暴
        雨卒至,舫至狹小,而又大漏,殆無復坐處,。王曰:’ 胡威之清,何以過此!
        ’ 即啟,用為吳興郡。
        周鎮被罷臨川郡守一職,返回京都。船停泊在清溪渚,周鎮還沒上岸,丞相王
        導來看他。當時是夏季,突降暴雨,船很窄小,又漏得很厲害,幾乎連坐的地方都
        沒有。王導說:’ 胡威的清廉,也不過如此!馬上向朝廷進呈,任命周鎮為吳興郡
        守’
        二十八 鄧攸買妾
        鄧攸始避難,于道中棄己子,全弟子。既過江,取一妾,甚寵愛。歷年后,
        訊其所由,妾具說是北人遭亂,憶父母姓名,乃攸之甥也。攸素有德業,言行
        無玷,聞之哀恨終身,遂不復畜妾。
        鄧攸避難的時候,為了保全弟弟的孩子,在路上舍棄了自己的兒子。渡江以后,
        娶了一妾,鄧攸很寵愛。一年后,鄧攸問她的來歷,妾陳說自己是江北人,遭遇戰
        亂逃亡于此。待追憶父母的姓名時,鄧攸發現此妾竟是他的外甥女。鄧攸一向有道
        德操守,言行高潔,聽了此事后,鄧攸悔恨終生,從此不再納妾了。
        二十九 長豫謹慎
        王長豫為人謹順,事親盡色養之孝。丞相見長豫輒喜,見敬豫輒嗔。長
        豫與丞相語,恒以慎密為端。丞相還臺,及行,未嘗不送至車后。恒與曹夫人
        并當箱篋。長豫亡后,丞相還臺,登車后,哭至臺門;曹夫人作簏,封而不忍
        開。
        王長豫(王悅)為人謹慎謙和,對雙親也很孝順。丞相(王導)見到長子長豫
        就高興,見到次子敬豫(王恬)就生氣。長豫和父親談話,總是以縝密謹慎為本。
        丞相回尚書臺,每次要走的時候,長豫都父親送到車上,他還經常和曹夫人一起整
        理箱子。長豫去世后,丞相回尚書臺,上車后一直哭到尚書臺門口;曹夫人整理箱
        子時,望著箱子就想到長豫,竟不忍打開。
        三十 不宜議論
        桓常侍聞人道深公者,輒曰:’ 此公既有宿名,加先達知稱,又與先人
        至交,不宜說之。’
        桓長侍(桓彝)聽人議論深公(竺法深),就說:’ 深公素有美名,前輩高人
        也推舉贊揚過他,他又是我先人的好友,所以我看不應該議論他。’
        三十一 不賣的盧
        庾公乘馬有的盧,或語令賣去,庾云:’ 賣之必有買者,即當害其主,寧可
        不安己而移于他人哉?昔孫樹敖殺兩頭蛇以為后人,古之美談。效之,不亦達乎
        ?’
        庾公(庾亮)騎的馬里有一匹的盧兇馬,有人讓他賣掉。庾公說:’ 我賣它就
        有人買它,那樣也會傷害它的主人,難道因為對自己不安全,可就以嫁禍他人嗎?
        從前孫叔敖為了后人殺了兩條蛇,古人傳為美談,我效仿他,不也算是通達事理嗎!

        三十二 阮裕焚車
        阮光祿在剡,曾有好車,借者無不皆給。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
        聞之,嘆曰:’ 吾有車,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車為?’ 遂焚之。
        阮光祿(阮裕)在剡縣的時候,曾有一輛好馬車,凡來借的人沒有不借的。有
        一個人要安葬他媽媽,心里很想借車,但沒敢開口。阮光祿后來聽說了這事兒,感
        嘆道:’ 我有車,卻讓人不敢來借,還要這車子有什么用?’ 于是就把車給燒了。
        三十三 老翁可念
        謝奕作剡令,有一老翁犯法,謝以醇酒罰之,乃至過醉而尤未已。太傅時
        年七八歲,著青布绔,在兄膝邊坐,諫曰:’ 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
        ’ 奕于是改容曰:’ 阿奴欲放去邪?’ 遂遣之。
        謝奕任剡縣令時,有一個老頭犯了法,謝奕就讓他喝烈酒來懲罰他,老頭都已
        經喝得大醉了,還不讓停。太傅謝安當時七八歲,穿著青布褲,在哥哥謝奕的身邊
        坐著,勸道:’ 哥哥,老頭很可憐,你怎么能這樣做!’ 謝奕神色平和下來,說道
        :’ 你是想放了他嗎?’ 于是就把老頭放了。
        三十四 備四時之氣
        謝太傅絕重褚公,常稱’ 褚季野雖不言,而四時之氣亦備’.
        謝太傅(謝安)十分看重褚季野,常常稱道褚季野雖然不說話,可春夏秋冬的
        冷暖炎涼都裝在胸中。
        三十五 莫得淫祀
        劉尹在郡,臨終綿惙,聞閣下祠神鼓舞,正色曰:’ 莫得淫祀!’ 外
        請殺車中牛祭神,真長曰:’ 丘之禱久矣,勿復為煩!’
        劉尹(劉惔)在丹陽時,臨終彌留之際,聽到祠堂有人在擊鼓舞蹈,祭祀神靈,
        正言厲色道:’ 不要濫行祭祀!’ 下人請求殺了駕車的牛祭神,劉真長(劉惔)答
        道:’ 我也像孔丘那樣祈禱很久了,有什么用?不要再做這些麻煩事了?!?br>三十六 我常自教兒
        謝公夫人教兒,問太傅:’ 那得初不見君教兒?’ 答曰:’ 我常自教兒。

        謝公(謝安)夫人教育孩子,一次她問太傅:’ 怎么從來沒見到你教育孩子?
        ’ 謝公回答道:’ 我總是用身教來教育孩子?!?br>三十七 以鼠損人
        晉簡文為撫軍時,所坐床上,塵不聽拂,見鼠行跡,視以為佳。有參軍見
        鼠白日行,以手板批殺之,撫軍意色不說。門下起彈,教曰:’ 鼠被害,尚
        不能忘懷,今復以鼠損人,無乃不可乎?’
        簡文帝(司馬昱)在任撫軍將軍的時候,他坐的床榻上,塵土不讓拂拭,見上
        面有老鼠的行跡,心里還挺高興。有個參軍看到老鼠白天亂跑,就用手板打死了老
        鼠,簡文帝很不高興。下要彈劾參軍,簡文帝告誡說:’ 老鼠給打死了我們都不
        能忘懷,現在又因為老鼠來懲戒人,這樣怕是不好吧。’
        三十八 范宣受絹
        范宣年八歲,后園挑菜,誤傷指,大啼。人問:’ 痛邪?’ 答曰:’ 非為
        痛,身體發膚,不敢毀傷,是以啼耳。’ 宣潔行廉約,韓豫章遺絹百匹,不受
        ;減五十匹,復不受。如是減半,遂至一匹,既終不受。韓后與范同載,就車中裂
        二丈與范,云:’ 人寧可使婦無裈(巾軍)邪?’ 范笑而受之。
        范宣八歲的時候,在后園挖菜,不小心傷了手指頭,就大哭起來。有人問他:
        ’ 疼嗎?’ 范宣回答:’ 不是疼,是因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我不敢傷毀,所以才
        哭啊?!?范宣簡樸廉潔,豫章太守韓伯曾送給他一百匹絹,他不接受。減到五十匹
        還是不接受。就這樣依次減半,他始終沒有接受。韓伯后來和范宣同乘一輛車,在
        車里撕了兩丈絹給范宣,說:’ 難道要讓老婆沒有褲子穿嗎?’ 范宣才笑著接受了。
        三十九 上章首過
        王子敬病篤,道家上章,應首過,問子敬:’ 由來有何異同得失?’
        子敬云:’ 不覺有余事,唯憶與郗家離婚?!?br>王子敬(王獻之)病重,請道士來家消病祛災,按道家要求,應懺悔自己的過
        失,道士問子敬:’ 你歷來有什么過失?’ 子敬回答:’ 我沒覺得有什么別的事情,
        只記得和郗家離婚這件事兒?!?br>四十 不忘根本
        殷仲堪既為荊州,值水儉,食常五碗盤,外無余肴。飯粒脫落盤席間,輒
        拾以啖之。雖欲率物,亦緣其性真素。每語子弟云:’ 勿以我受任方州,云我
        豁平昔時意,今吾處之不易。貧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爾曹其存之。

        殷仲堪做荊州刺史后,正趕上水災歉收,所以他吃飯常常只是五碗盤,再沒有
        多余的菜肴了。如果飯粒掉在盤子或席子上,他就揀起來吃了。這樣做雖然是要給
        人做表率,但也是他生性簡樸使然。他常常對子弟們說:’’不要因為我作了一州的
        刺史,就以為我會放棄平素的志向,現在我雖然地位變了,但我的志向不會改變。
        清貧是讀書人的本分,怎么會因為地位高了就變了本呢!你們要記住這些話啊?!?br>四十一 殷覬棄官
        初,桓南郡、楊廣共說殷荊州,宜奪殷覬南蠻以自樹。覬亦即曉其旨。嘗
        因行散,率爾去下舍,便不復還,內外無預知者。意色蕭然,遠同斗生之無慍
        。時論以此多之。
        當初,桓南郡(桓玄)和楊廣一同勸說殷荊州(殷仲堪),應該撤掉殷覬的南
        蠻校尉一職,以樹立自己的威。殷覬很快得知了他們的意圖,就趁著行散的時候,
        迅速離開駐地,不再回來,里里外外沒有人預先知道這件事。殷覬神態灑脫,就像
        古代楚國的子文,三罷令尹而無慍色,當時人們因此而贊揚他。
        四十二 試守孝子
        王仆射在江州,為殷、桓所逐,奔竄豫章,存亡未測。王綏在都,既憂
        戚在貌,居處飲食,每事有降。時人謂為’ 試守孝子’ 。
        王仆射(王愉)在荊州的時候,遭到殷仲堪、桓玄的驅逐,他逃到了豫章,生
        死未卜。兒子王綏在京都,聽到此事后滿臉憂傷,起居飲食都大不如從前。人們稱
        他為’ 試守孝子’.
        四十三 羅母焚裘
        桓南郡既破殷荊州,收殷將佐十許人,咨議羅企生亦在焉?;杆卮笊瘢?br>將有所戮,先遣人語云:’ 若謝我,當釋罪?!?企生答曰:’ 為殷荊州吏,今荊州
        奔亡,存亡未判,我何顏謝桓公?’ 既出市,桓又遣人問:’ 欲何言?’ 答曰:
        ’ 昔晉文王殺嵇康,而嵇紹為晉忠臣。從公乞一弟以養老母?!?桓亦如言宥之。
        桓先曾以一羔裘與企生母胡,胡時在豫章,企生問至,即日焚裘。
        桓南郡(桓玄)打敗了殷荊州(殷仲堪),俘虜了殷的將領十幾人,咨議參軍
        羅企生也在其中?;感貋砗駩哿_企生,要殺他時,先派人對羅企生說如果向桓宣
        道歉,就會免去死罪。羅企生回答道:’ 我作為殷荊州的下,現在殷荊州跑了,
        生死不明,我有什么臉面向桓公謝罪?!?已經到了刑場,桓玄又派人問他,還有什
        么話要說,羅企生答道:’ 從前晉文王雖然殺了嵇康,但他的兒子嵇紹卻成了晉國
        的忠臣。希望桓公能留我弟弟一條性命,服侍我的老母?!?桓玄答應了他的要求。
        赦免了他的弟弟。桓玄以前曾給羅企生的母親胡氏送了一件養皮袍子,胡氏當時在
        豫章,得知兒子被殺的消息后,就把這件皮袍給燒了。
        四十四 身無長物
        王恭從會稽還,王大看之。見其坐六尺簟,因語恭:’ 卿東來,故應有
        此物,可以一領及我?!?恭無言。大去后,既舉所坐者送之。既無余席,便坐薦上
        。后大聞之,甚驚,曰:’ 吾本謂卿多,故求耳?!?對曰:’ 丈人不悉恭,恭作
        人無長物?!?br>王恭從會嵇回來,王大去看他。王大看王恭坐著一張六尺長的竹席,就對他說
        :’ 你從東邊回來,一定富裕這種東西,能不能給我一領?’ 王恭沒有回答。王大
        去后,王恭就把坐著的這張席子給王大送去了。自己沒有竹席了,就坐在草墊上。
        后來王大聽說此事,就對王恭說:’ 我本來以為你那里多呢,所以才要的?!?王恭
        回答:’ 您不了解我,我從來沒有多余的東西?!?br>四十五 純孝之報
        吳郡陳遺,家至孝,母好食鐺底焦飯,遺作郡主簿,恒裝一囊,每煮食,輒
        貯錄焦飯,歸以遺母。后值孫恩賊出吳郡,袁府郡即日便征。遺已聚斂得數
        斗焦飯,未展歸家,遂帶以從軍。戰于滬瀆,敗。軍人潰散,逃走山澤,皆多
        饑死,遺獨以焦飯得活。時人以為純孝之報也。
        吳郡的陳遺,在家里十分孝順父母,他媽媽喜歡吃鍋巴,陳遺在任吳郡主薄的
        時候,總是帶著一個袋子,每次煮飯,就把鍋巴收集在口袋里,回家時送給母親。
        后來遇上孫恩攻打吳郡,袁府君(袁山松)當日帶兵出征,,此時陳遺已經收集了
        好幾斗鍋巴,來不及回家,就帶上隨軍出發了。滬瀆一仗,官軍大敗逃潰,跑到了
        山里,很多人都餓死了,惟獨陳遺因為有鍋巴得以活了下來。人們認為這是他篤行
        孝道的報答。
        四十六 安國涕淚
        孔仆射為孝武侍中,豫蒙眷接。烈宗山陵,孔時為太常,形素羸瘦,
        著重服,竟日涕泗流漣,見者以為真孝子。
        孔仆射(孔安國)作孝武帝的侍中時,很受器重。孝武帝去世時,孔仆射是太
        常卿,他身體一向瘦弱,穿著大孝的衣服,整日淚流不斷,看見他的人都覺得他是
        個真孝子。
        四十七 二吳之哭
        吳道助、附子兄弟居在丹陽郡后,遭母童夫人艱,朝夕哭臨。及思至,賓
        客吊省,號踴哀絕,路人為之落淚。韓康伯時為丹陽尹,母殷在郡,每聞二吳之
        哭,輒為凄惻,語康伯曰:’ 汝若為選官,當好料理此人。’ 康伯亦甚相知。韓
        后果為吏部尚書。大吳不免哀制,小吳遂大貴達。
        吳道助(吳坦之)、吳附子(吳隱之)兄弟住在丹陽郡公署的后面時,他們的
        母親童夫人去世了。兄弟二人朝夕到母親的靈前跪拜,一念及母親,或者賓客吊唁
        時,二人便捶胸頓足,號啕大哭,悲痛欲絕,路人都為之落淚。韓康伯當時為丹陽
        尹,他母親也住在郡署里面,每次聽到吳家兄弟二人的哭聲,就心里感傷,對韓康
        伯說:’ 你以后如果作了選拔人才的官,一定要好好照顧這兩個人?!?韓康伯也很
        欣賞二人。后來韓康伯果然作了吏部尚書,此時大哥吳道助已因悲傷過度身亡,小
        弟吳附子因此而富貴顯達了。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7. 降什么四字成語
        降什么四字成語 :降龍伏虎、降服而囚、降本流末、降尊臨卑、降心俯首、降格相從、降心順俗、降顏屈體、降人以心、降邪從正、降格以求、降妖捉怪、降妖除怪、降心下氣、降心相從、降志辱身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http://www.5dyx.cn/post/637.html

        久久久久久久无码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