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不惑之年」的故事
“不惑之年”的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孔子在魯國政壇受排擠后,帶領弟子們周游列國,經歷衛、鄭、陳、晉等地碰壁后,在蔡國閑居,面對困窘的生活,孔子與弟子們談起自己的經歷,說他從30歲開始立志弘道,經歷不惑之年以致現在,感慨萬千……宰予立即過來安慰孔子為什么人到四十了叫“不惑之年”
這是孔子的自我報告,為什么孔子在談到為政,
要作自我報告呢?孔子是七十二歲死的。他用
簡單幾句話,報告了自己一生的經歷,艱苦奮
斗的精神。他的身世很可憐,父親去世的時候,
他還有一個半殘廢的哥哥和一個姐姐,對家庭,
他要挑起這擔子來,他的責任很重。
他說十五歲的時候,立志作學問,
經過十五年,根據他豐富的經驗,以及人生的
磨煉,到了三十歲而立”。立就是不動,作人
做事處世的道理不變了,確定了,這個人生非
走這個路子不可。
但是這時候還有懷疑,還有搖擺的現象,“四
十而不惑”,到了四十歲,才不懷疑,但這是
對形而下的學問人生而言。
還要再加十年,到了五十歲,才“五十而知天
命”。天命是哲學的宇宙來源,這是形而上的
思想本體范圍。
到了“六十而耳順”,這里問題又來了,孔子
在六十以前耳朵有什么問題不順,耳腔發炎嗎?
這句很難解釋,可能在當時漏刻了文字??赡?br>是“六十而”下面有一個句讀。如果照舊,
“耳順”的道理就是說,自十五歲開始作人處
世,學問修養,到了六十歲,好話壞話盡管人
家去說,自己都聽得進去而毫不動心,不生氣,
你罵我,我也聽得進去,心里平靜。注意!心
里平靜不是死氣沉沉,是很活潑,很明確是非
善惡,對好的人覺得可愛,對壞的人,更覺得
要幫助改成好人,要這樣平靜,這個學問是很
難的。
然后再加十年,才“從心所欲”。西方的文化
就是自由,但下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話:“不逾
矩”。我們上街去看看,這家包子做得好,就
拿來吃,“從心所欲”嘛!行嗎?要“不逾矩”
。人與人之間要有一個范圍?!皬男乃薄?br>—自由而不能超過這個范圍,所以“不逾矩”,
同時這句話也通于形而上的道理。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三十而立:三十歲時,人當自立,這個立,原意是立身的意思,所謂立身,就是丈夫有棲身之所,有所業。而不是立志的意思!
四十不惑:人到了四十歲,應該業有所成,不會因為無業爾所困惑,并對人生或者事業有一定的把握和理解。
五十天命:孔子認為,人到了五十,人生之中的機運已經了解清楚,知道了生命的真諦。。
六十知耳順:人到了六十歲,在孔子看來,耳順之年應該是不遠游,萬事由之的時候,因此,不會因為很多塵事紛擾不休而覺得心有所役。同時,學就知名 “ 所從知天命至耳順,學就知明,成圣之驗也。未五十、六十之時,未能知天命、至耳順也,則謂之“且”矣?!?br>七十隨心所欲:經歷知命。耳順后,學業和心性到了很高的境界,或者說到了成圣德地步,自然隨心所欲。
孔子所說的話,其實是從學業和個人修養的角度上來說的,今人賦予它很多其他的意義!也算是發揚光大了!gyjslw.com
不惑之年的意思?
不惑之年
[bù
huò
zhī
nián]
基本釋義
不惑: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為40歲的代稱。
出
處
《論語·為政》有“四十而不惑”的說法。
先秦·孔子《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眊yjslw.com
不惑之年什么意思!
【讀音】bù huò zhī nián 成語:不惑之年【釋義】不惑: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為40歲的代稱?! 居梅ā孔髦髡Z、定語;形容人到四十歲能明辨事理?! 窘Y構】偏正式 【近義詞】人到中年 【反義詞】豆蔻年華gyjslw.com
不惑之年的由來?
在學習古文的過程中,經常會碰到一些表達年齡稱謂的詞,如:“弱冠”、“耄耋”等。學生往往對此很費解。其實類似這樣的詞還很多,都是我們在學習古文的過程中所必須了解的知識。古人的年齡稱謂來源不一,大多根據不同年齡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前人所言而成為固定稱謂的。
在所有的年齡稱謂中,“九十”的稱謂可謂最多最有趣?;蚪小磅T背”,鮐是一種魚,背上的斑紋如同老人褶皺的皮膚。。又人到暮年,皮膚上生出老年斑如凍梨之皮,故又稱“凍梨”。
還有依據生理特征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嬰兒”,是因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嬰可與膺通假,膺者胸也。嬰兒即為抱在胸前之兒。七歲除叫做“悼”外,還叫“齠齔”也叫做“毀齒”,因為正是換牙時期,所以有此稱呼。十五歲叫做“童”,“山無草木曰童”。古代十六歲成年,十五歲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此處用的是比喻意。
另外,我們現在常說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則來自于《論語·為政篇》的記載:“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距?!?br>漢人戴圣所輯《禮記·曲記篇》中說:“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壯,四十曰強,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逼渲羞€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說法。但后人卻常把“幼學”、“弱冠”等作為年齡稱謂,這恐怕是后代詞匯由單音節向雙音節發展的原因吧
我國還有干支紀年的傳統,六十年為一輪,故又有六十歲為“花甲之年”的說法。杜甫有詩句曰:“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二十古來稀?!庇谑?,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別稱。
當然,古代年齡稱謂并不止這些,還有許多散見于各類古書中,因較少使用而未被流傳下來。上面所述這些因使用頻率高,生命力強而被后人沿用了下來。有些還已經進入了我們的日常交際之中,如:“三十而立”。再如,從“嬰兒”和“兒童”兩個詞中,我們已看不出歷史和今天的區別了。
另外還有:
襁褓:不滿周歲。 孩提:兩至三歲。 始齔、韶年:男孩八歲。
總角:幼年泛稱。 垂髻之年:指兒童。 黃口:十歲以下。
幼學:十歲。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歲 志學:十五歲。
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歲。 弱冠:二十歲。 而立之年:三十歲。
不惑之年:四十歲。 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歲。耳順、花甲之年:六十歲。
古稀之年:七十歲。 杖朝之年:八十歲。 耄耋:八十、九十歲。
期頤:百歲之人。 始齔、髫年:女孩七歲。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豆蔻年華:女子十三歲 及笄:女子十五歲。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
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 標梅之年:出嫁gyjslw.com
不惑之年是什么
不惑之年是人的四十歲年齡。即人已經四十歲了。古代年齡稱謂襁褓:不滿周歲。 孩提:兩至三歲。 始齔、髫年:女孩七歲。 始齔、齠年:男孩八歲。 說明:根據生理狀況,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換牙,脫去乳齒,長出恒牙,這時叫“齔”,“齠年”或“髫年”。 總角:幼年泛稱。 垂髻之年:指兒童。(古代小孩頭發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黃口:十歲以下。 幼學:十歲。(《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因為古代文字無標點,人們就截取“幼學”二字作為十歲代稱。)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豆蔻年華:女子十三歲。 志學:十五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 及笄:女子十五歲。(《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紀年,謂十六歲,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歲。(《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保?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 而立:三十歲。 不惑:四十歲。 天命:五十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埃?知非之年:五十歲。(《淮南子·原道訓》:“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闭f春秋衛國有個伯玉,不斷反省自己,到五十歲時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錯誤,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稱五十歲。) 耳順、花甲之年:六十歲。(我國自古以來用天干地支互相錯綜相合紀年,可組成六十對干支,因而稱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歲又稱作“花甲之年”。) 古?。浩呤畾q。(杜甫《曲江二首》:“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保?耄耋:八十、九十歲。(《禮記·曲禮》:“八十九十曰耄?!比藗兏鶕@解釋,把耄耋兩字連用代稱八、九十歲。) 期頤:百歲之人。(《禮記·曲禮》:“百年曰期頤?!币馑际侨松园倌隇槠冢苑Q百歲為“期頤之年。”元人陳浩解釋說:“人壽以百年為期,故曰期;飲食起居動人無不待于養,故曰頤?!保ゞyjslw.com
不惑之年,是什么意思
不惑之年(bù huò zhī nián):通常是指中年人的年紀。意思是,人到中年,經歷了很多事,也想通了很多事,不會像青年那樣困惑了。出自《論語·為政》。gyjslw.com
不惑之年什么意思?
【讀音】bù
huò
zhī
nián
成語:不惑之年【釋義】不惑: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為40歲的代稱。
【用法】作主語、定語;形容人到四十歲能明辨事理。
【結構】偏正式
【近義詞】人到中年
【反義詞】豆蔻年華gyjslw.com
不惑之年是什么
不惑之年是人的四十歲年齡。即人已經四十歲了。古代年齡稱謂襁褓:不滿周歲。 孩提:兩至三歲。 始齔、髫年:女孩七歲。 始齔、齠年:男孩八歲。 說明:根據生理狀況,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換牙,脫去乳齒,長出恒牙,這時叫“齔”,“齠年”或“髫年”。 總角:幼年泛稱。 垂髻之年:指兒童。(古代小孩頭發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黃口:十歲以下。 幼學:十歲。(《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币驗楣糯淖譄o標點,人們就截取“幼學”二字作為十歲代稱。)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豆蔻年華:女子十三歲。 志學:十五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 及笄:女子十五歲。(《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保?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紀年,謂十六歲,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歲。(《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保?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 而立:三十歲。 不惑:四十歲。 天命:五十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歲。(《淮南子·原道訓》:“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闭f春秋衛國有個伯玉,不斷反省自己,到五十歲時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錯誤,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稱五十歲。) 耳順、花甲之年:六十歲。(我國自古以來用天干地支互相錯綜相合紀年,可組成六十對干支,因而稱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歲又稱作“花甲之年”。) 古?。浩呤畾q。(杜甫《曲江二首》:“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保?耄耋:八十、九十歲。(《禮記·曲禮》:“八十九十曰耄。”人們根據這解釋,把耄耋兩字連用代稱八、九十歲。) 期頤:百歲之人。(《禮記·曲禮》:“百年曰期頤。”意思是人生以百年為期,所以稱百歲為“期頤之年?!痹岁惡平忉屨f:“人壽以百年為期,故曰期;飲食起居動人無不待于養,故曰頤。”)gyjslw.com
不惑之年的意思?
不惑之年
[bù
huò
zhī
nián]
基本釋義
不惑: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為40歲的代稱。
出
處
《論語·為政》有“四十而不惑”的說法。
先秦·孔子《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gyjslw.com
不惑之年是什么意思?
不惑之年[讀音][bù huò zhī nián] [解釋]不惑: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為40歲的代稱。[出處]《論語·為政》有“四十而不惑”的說法。[近義]豆蔻年華人到中年[反義]豆蔻年華黃金時代gyjslw.com
而立之年 知命之年 古稀之年 不惑之年 花甲之年 各代表多少歲?
而立之年:指三十歲不惑之年:指四十歲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花甲之年:指六十歲古稀之年:指七十歲耄耋之年:指八、九十歲期頤之年:一百歲gyjslw.com
不惑之年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指人到中年(這里中年指四十歲),經歷了很多事,也想通了很多事,不會像青年那樣困惑了。不惑之年作為40歲的代稱。
不惑: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為40歲的代稱。也指遇事能明辨不疑。
不惑,是對于仁義禮有完全的了解,有完全的了解 所以不惑,而立是做事能循禮,但并不完全了解,孔子說:“智 者不惑。”又說:“智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奔?表明了智和仁的關系。因此,不惑是對于仁義禮有完全的了解,達到智者的地步。
擴展資料:
孔子曾用“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順”等描述人生的軌跡。從文學作品中我們可以知道,在古代,對不同年齡段都有著別稱,這并不是特指某個年齡,而是達到一定年齡后對這個年齡段的一種稱呼。
幼年
初度:小兒初生之時。
赤子、襁褓:未滿周歲的嬰兒。
牙牙:象聲詞,嬰兒學語的聲音,指1歲。
孩提:指2—3歲的兒童。
始齔:男孩8歲,女孩7歲。根據生理狀況,男孩8歲、女孩7歲換牙,脫去乳齒,長出恒牙,這時叫“齔”,“齠年”或“髫年”。
總角: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
九齡:9歲。
指數之年:9歲。
黃口:10歲以下。
幼學:10歲?!抖Y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
外傅之年:兒童10歲。
少年
金釵之年:女孩12歲。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
舞夕之年:少年13至15歲。
及笄:指女子15歲。
志學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br>青年
成童:15或15稍上的年歲。
舞象之年:少年15至20歲。
二八:為16歲。
破瓜、碧玉年華:女子16歲。
加冠:指男子20歲。古時男子20歲行加冠禮,表示已成年。
弱冠:古人20歲行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弱冠”。
桃李年華:女子20歲。
花信年華:女子24歲。
而立(而立之年):30歲,因為《論語》有言,“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br>始室:30歲。《禮記·內則》:“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克壯:正當壯年,古代30歲為壯。
半老徐娘:女子30歲。
中年
不惑(不惑之年):40歲為“不惑之年”。
艾:50歲?!抖Y記·曲禮上》:“五十曰艾?!?br>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50歲。
六九年:即54歲。
老年
耳順、耳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歲。
高齡:敬辭,稱老人的年齡,多指60歲以上。
耆:古稱60歲的人為“耆”。
下壽:古人以60為下壽,指60歲以上。
還歷壽:61歲的壽辰。
從心之年:70歲。
古稀:古代人活到70歲,也就很不容易了。
懸車之年、杖圍之年:均指70歲。
耋:七八十歲的年紀,泛指老年。如:耄耋之年。
喜壽:指77歲,草書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歲。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均指八九十歲。
傘壽:80歲壽辰。因傘字的草體形似八十,故稱“傘壽”。
中壽:指80歲以上。
米壽:指88歲。因米字拆開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歲。
上壽:90歲為上壽。
白壽:指99歲,百少一為99,故借指99歲。
期頤:指百歲高壽。
茶壽:指108歲。茶字上面廿,下面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歲。
雙稀、雙慶:140歲。gyjslw.com
不惑之年的由來?
在學習古文的過程中,經常會碰到一些表達年齡稱謂的詞,如:“弱冠”、“耄耋”等。學生往往對此很費解。其實類似這樣的詞還很多,都是我們在學習古文的過程中所必須了解的知識。古人的年齡稱謂來源不一,大多根據不同年齡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前人所言而成為固定稱謂的。
在所有的年齡稱謂中,“九十”的稱謂可謂最多最有趣?;蚪小磅T背”,鮐是一種魚,背上的斑紋如同老人褶皺的皮膚。。又人到暮年,皮膚上生出老年斑如凍梨之皮,故又稱“凍梨”。
還有依據生理特征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嬰兒”,是因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嬰可與膺通假,膺者胸也。嬰兒即為抱在胸前之兒。七歲除叫做“悼”外,還叫“齠齔”也叫做“毀齒”,因為正是換牙時期,所以有此稱呼。十五歲叫做“童”,“山無草木曰童”。古代十六歲成年,十五歲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此處用的是比喻意。
另外,我們現在常說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則來自于《論語·為政篇》的記載:“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距?!?br>漢人戴圣所輯《禮記·曲記篇》中說:“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壯,四十曰強,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逼渲羞€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說法。但后人卻常把“幼學”、“弱冠”等作為年齡稱謂,這恐怕是后代詞匯由單音節向雙音節發展的原因吧
我國還有干支紀年的傳統,六十年為一輪,故又有六十歲為“花甲之年”的說法。杜甫有詩句曰:“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二十古來稀。”于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別稱。
當然,古代年齡稱謂并不止這些,還有許多散見于各類古書中,因較少使用而未被流傳下來。上面所述這些因使用頻率高,生命力強而被后人沿用了下來。有些還已經進入了我們的日常交際之中,如:“三十而立”。再如,從“嬰兒”和“兒童”兩個詞中,我們已看不出歷史和今天的區別了。
另外還有:
襁褓:不滿周歲。 孩提:兩至三歲。 始齔、韶年:男孩八歲。
總角:幼年泛稱。 垂髻之年:指兒童。 黃口:十歲以下。
幼學:十歲。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歲 志學:十五歲。
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歲。 弱冠:二十歲。 而立之年:三十歲。
不惑之年:四十歲。 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歲。耳順、花甲之年:六十歲。
古稀之年:七十歲。 杖朝之年:八十歲。 耄耋:八十、九十歲。
期頤:百歲之人。 始齔、髫年:女孩七歲。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豆蔻年華:女子十三歲 及笄:女子十五歲。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
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 標梅之年:出嫁gyjslw.com
不惑之年 是什么意思
不惑(不惑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保鬃釉唬骸拔崾形宥居趯W,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薄墩撜Z·為政》),所以后代稱40歲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指四十歲。不惑是男子四十歲(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gyjslw.com
為什么人到四十了叫“不惑之年”
這是孔子的自我報告,為什么孔子在談到為政,
要作自我報告呢?孔子是七十二歲死的。他用
簡單幾句話,報告了自己一生的經歷,艱苦奮
斗的精神。他的身世很可憐,父親去世的時候,
他還有一個半殘廢的哥哥和一個姐姐,對家庭,
他要挑起這擔子來,他的責任很重。
他說十五歲的時候,立志作學問,
經過十五年,根據他豐富的經驗,以及人生的
磨煉,到了三十歲而立”。立就是不動,作人
做事處世的道理不變了,確定了,這個人生非
走這個路子不可。
但是這時候還有懷疑,還有搖擺的現象,“四
十而不惑”,到了四十歲,才不懷疑,但這是
對形而下的學問人生而言。
還要再加十年,到了五十歲,才“五十而知天
命”。天命是哲學的宇宙來源,這是形而上的
思想本體范圍。
到了“六十而耳順”,這里問題又來了,孔子
在六十以前耳朵有什么問題不順,耳腔發炎嗎?
這句很難解釋,可能在當時漏刻了文字??赡?br>是“六十而”下面有一個句讀。如果照舊,
“耳順”的道理就是說,自十五歲開始作人處
世,學問修養,到了六十歲,好話壞話盡管人
家去說,自己都聽得進去而毫不動心,不生氣,
你罵我,我也聽得進去,心里平靜。注意!心
里平靜不是死氣沉沉,是很活潑,很明確是非
善惡,對好的人覺得可愛,對壞的人,更覺得
要幫助改成好人,要這樣平靜,這個學問是很
難的。
然后再加十年,才“從心所欲”。西方的文化
就是自由,但下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話:“不逾
矩”。我們上街去看看,這家包子做得好,就
拿來吃,“從心所欲”嘛!行嗎?要“不逾矩”
。人與人之間要有一個范圍?!皬男乃薄?br>—自由而不能超過這個范圍,所以“不逾矩”,
同時這句話也通于形而上的道理。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三十而立:三十歲時,人當自立,這個立,原意是立身的意思,所謂立身,就是丈夫有棲身之所,有所業。而不是立志的意思!
四十不惑:人到了四十歲,應該業有所成,不會因為無業爾所困惑,并對人生或者事業有一定的把握和理解。
五十天命:孔子認為,人到了五十,人生之中的機運已經了解清楚,知道了生命的真諦。。
六十知耳順:人到了六十歲,在孔子看來,耳順之年應該是不遠游,萬事由之的時候,因此,不會因為很多塵事紛擾不休而覺得心有所役。同時,學就知名 “ 所從知天命至耳順,學就知明,成圣之驗也。未五十、六十之時,未能知天命、至耳順也,則謂之“且”矣。”
七十隨心所欲:經歷知命。耳順后,學業和心性到了很高的境界,或者說到了成圣德地步,自然隨心所欲。
孔子所說的話,其實是從學業和個人修養的角度上來說的,今人賦予它很多其他的意義!也算是發揚光大了!gyjslw.com
成語“不惑之年”擴展:
成語注音:ㄅㄨˋ ㄏㄨㄛˋ ㄓ ㄋ一ㄢˊ成語簡拼:BHZN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不惑之年偏正式;作主語、定語;形容人到四十歲能明辨事理而不致迷惑。
反義詞:豆蔻年華
近義詞:人到中年
英文翻譯:forty years old
成語解釋:惑:迷惑;年:年齡。不迷惑的年齡;人到四十歲;稱“不惑之年”;意思是人到此時已掌握知識;能明辨事理而不致迷惑。
錯字糾正:惑,不能寫作“或”。
成語讀音:bù huò zhī nián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讀音糾正:之,不能讀作“zī”。
成語出處:先秦 孔子《論語 為政》:“四十而不惑?!眊yjslw.com
成語謎語:40歲
造句:他大學畢業年僅20,而光陰飛轉,很快已近不惑之年了。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